等待处理…

儿童食品消费的误区

2023年10月26日

文/成英

一、崇洋误区。不少年轻父母基于“洋货必好于国货”的畸形消费心理,购买食品非洋货不买。洋货究竟质量如何?深圳卫生检疫局曾在1321份洋食品检验中发现,有90份不合格,我国进口食品检验部门曾发现,某批进口“力多精”铅含量超标,另一批发现蜡样杆菌。有关部门通过对洋食品市场调查,还发现一些口香糖中色素超标,话梅、凉果中的糖精、甜蜜素超量甚为严重,一些洋饮料洋食品中含禁药。上海检查食品市场还发现:所谓“进口”食品多为国货。

二、崇名误区。一些生产厂家不择手段,不负责任地吹嘘拔高自己产品的功效,什么“增智”、“健脑”、“提高成绩”、“增强食欲”、“无效退款”等等夸张溢美之词令人心动,不少年轻父母对名牌食品趋之若鹜。首先,名牌是否如其承诺名实相符,尚待查究;其次,名牌真伪也待鉴定。须知:始作俑者正是利用崇名带来的名牌畅销效应,挂羊头卖狗肉,再说,即便不是名牌,也不等于质量不好。

三、高价误区。时下,“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几乎成了年轻父母为孩子选购食品的原则,如一些孩子的家长对500克75元的德国水果糖也在所不惜。食品商场正是抓住这一消费心理,辟出“儿童食品世界”,在显眼处摆满高价食品加以迎合赚你没商量。

四、盲从误区。有部分父母购物缺乏主见,好凑热闹。认为“买的人多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人家买“太阳神”他(她)也买“太阳神”;人家买“脑黄金”,他(她)也买“脑黄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结局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甚至由此招致不良后果。所以儿童食品消费应讲求个性化消费原则,切忌盲从。

五、攀比误区。一些年轻父母虚荣心作祟,攀比心理严重,喜欢在食品品牌、数量、价格上与人一比高下,攀比消费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应当加以克服。

六、轻信误区。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今的广告策划人员的自夸本领比起“王婆”,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广告“神奇”的功效、诱人的承诺、服用者的“夸耀信”,年轻父母切忌尽信而轻易解囊,学点营养学和消费学知识,可以帮助年轻父母走出轻信误区。

上篇:母爱的价值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7/2000072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7/26/33291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