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别人有何感受,反正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老百姓手持鲜花(花环)高高兴兴地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英雄模范人物等场面时,犹如置身其中,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兴奋亲热的暖流。这种氛围,是通过那种特定方式营造的,是欢迎者发自内心的呼喊,是真心实意的“欢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虽然嘴上说“欢迎”,可心里并不“欢迎”或当面“欢迎”背后说怎么又来了烦死人了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下级对上级,百姓对干部。如此说并非下级、小领导和普通百姓不近情理,不欢迎上级到下级检查工作,不希望领导到基层看望群众,而是有些小领导和相当一些基层单位实在“迎接”不起顶头上司的频繁检查和上级机关轮番轰炸式的验收。因为哪个地方单位越“热烈欢迎”,需要“欢迎”的人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欢迎”不起。
下级对上级、基层领导对顶头上司,“欢迎”不起又不得不“欢迎”或不敢说不欢迎。于是,尽管心里不乐意,嘴上还得说“欢迎”。如此“欢迎”,能说是“很高兴地迎接和乐意接受”的本来意义上的“欢迎”吗?
既然基层不是真心“欢迎”,也“欢迎”不起,频繁下基层的检查验收人员就应该知趣些,还是少让下级“欢迎”为好。要知道,你该去时才去,去得对对方有好处时,人家必然真心“欢迎”您。这样,你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家也值得“欢迎”。再说,象有的单位一天接待六七个甚至更多检查组的情形,基层能“欢迎”得过来,“欢迎”得起吗? ■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