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敏
这是一个在苦难中创造奇迹,通过奋斗改写命运的传奇。
这是一个极度贫困,却坚强不屈,白手起家的亿万富姐。
这是一个平凡女子的创业史,没有传奇,没有惊险,有的只是流不完的汗水和泪水。
李华英出生在四川万州一个贫寒的农家,丈夫是重庆北碚区红钢厂的工人。1978年,李华英离开万州老家,风尘仆仆去投靠当工人的丈夫。丈夫把妻儿带进了不到6平方米的家中。那是怎样一个家哟,一张窄窄的破床,摇摇晃晃的小矮桌和几只破碗。门外不时有火车隆隆开过,震得屋顶的灰直往下掉。
丈夫每月的工资只有41.5元,要养活4个儿女、2个大人谈何容易。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吃上一顿饱饭,怎样把大女儿穿不了的衣服改给二女儿穿……那时,李华英生活的全部,就是跟贫穷战斗。大女儿已经8岁了,还没上学,每天坐在门槛边痴痴地望着背着书包的伙伴们,眼泪汪汪。李华英无奈之下,产生了去捡破烂的念头。丈夫听了,一下跳了起来说什么也不同意,他是个非常爱面子的男人。等到丈夫匆匆忙忙上班去了,李华英把孩子安顿好,拿着一把长铁钳,一只大口袋偷偷摸摸出了门。
第一天下来,李华英从收购员手中接过3毛5分钱时,兴奋和喜悦在胸中翻腾。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钞票呀。她暗暗对自己说,光会省钱过日子是不行的,还要会赚钱。从此,无论寒冬酷暑,李华英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靠着捡破烂,把大女儿、二女儿送进了学校。
看似平凡的李华英身上有一种成功商人的素质:善于思考,从思考中发现商机
丈夫有段时间胃痛,李华英想买鸡蛋给他补补,为了能买到既新鲜又便宜的鸡蛋,几乎跑遍大大小小的市场。她在跟小贩们砍价磨嘴皮的过程中,摸清一个鸡蛋市价6分,进价才5分,李华英有些心动了。在万州老家,一个蛋才3分,这里面的利润比捡破烂不知强多少倍。自己能写会算,不比这些小贩差,为什么不去卖鸡蛋呢?李华英一咬牙拿出辛辛苦苦积攒了半年多的全部家当——10元钱,返回万州老家收购鸡蛋去了。一趟来回,居然净赚了4元钱,比她拣半个月的破烂还多。李华英百感交集。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4元钱哪,从这4元钱里,她依稀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从3毛5分到4元,李华英终于从一个捡破烂的灰姑娘转变成了一个小商贩。她开始奔走于重庆和万州之间,每天挑着100多斤的箩筐,乘轮船往返七百余里,什么紧俏就贩什么。一个多月下来,赚了117元,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目。但李华英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是个有心人,每天卖完了,就在市场上逛,什么东西什么价,什么东西供不应求,心里都有了一本清清楚楚的帐。后来,她看准了成本低利润高的豆芽生意。为了揣摩做好豆芽的方法,她起五更睡半夜不断地试验。豆芽做出来不满意,宁可自家人当饭吃也不拿去卖,苦了一家人半个月里天天顿顿吃豆芽。后来,李华英终于把白嫩好看、清甜可口的豆芽推向市场,一下供不应求,往往不到中午就被抢购一空。红红火火的豆芽生意让李华英迅速积攒了300多元钱。
1980年炎热的夏天,李华英来到万州太白山打探行情。一个星期后,她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进去,买了一大车鲜鱼运回重庆。丈夫知道后,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平日里花一毛钱买汽水都要迟疑半天的妻子,居然把两年的血汗钱全投进去了,不由暗暗担心,生怕会亏本,没有钱的日子实在太可怕了。李华英却淡淡一笑,安慰说: “没关系,凡事都要冒风险,没得赔哪来的赚。”这时的李华英已经不是一分一厘都要计较的小贩,市场的磨炼,已经把她变成了深谙经营之道的商人。李华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重庆近40℃的高温下,汗流浃背地蹬着三轮车,一个餐馆一个餐馆地去兜售。现在,商家送货上门已经是平常事,但在人们拿着钱买不到东西、买点紧俏货还要走后门托熟人的1980年,李华英的作法无疑是具有商业先知的。看惯了鱼贩子趾高气扬的小老板们一下就被李华英真诚质朴的笑脸感动了,满满一车鲜鱼不到一两天时间就卖了个干干净净。
1980年到1982年,李华英凭着诚信和优质服务,敲开了一家又一家餐馆的门。后来,见这一行利润丰厚,许多人也参与进来,竞争日趋激烈了。在大家都死死盯着那份小小的市场份额时,聪明的李华英却悄悄把目光转移到更大的市场。当时,许多企业机关逢年过节都要给职工发鱼,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被李华英抢先占领了。1983年春节前,李华英和重庆某厂谈好了一笔生意。谁知,送货前一天突降大雪,市面鱼价猛涨,如果再按原价卖货,李华英起码要少赚800多元钱,这相当于她起早贪黑两个月的收入。家人都劝她不要去送货了,把鱼卖到市面上去。的确,她跟厂家没有任何合约,这车鱼完全可以不送去,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但她想这么多客户都是冲着她的信誉来的,800块钱虽然不是小数目,但会因此失去了一个大客户。李华英费力地骑上三轮车融入漫天大雪之中。当她出现在厂长办公室时,那位厂长赶紧端来一杯热茶,感动地说:“好嫂子,今后我们厂就认准你了!”
李华英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985年,李华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水产经营大户,被人们誉为重庆的“阿信”。
务实中创造利润。李华英硬是一砖一瓦“扛”出大天鹅酒楼
1988年,李华英的事业又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8年的水产品经营,使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财富,但重庆是内陆城市,水产经营的市场空间不大,长期和餐馆老板打交道,细心的她基本摸清了餐饮业的利润远比经营水产品高得多。从捡破烂到现在,10年来奔波辛劳,她已经是40岁的人,是继续经营水产品,还是到更有前途的餐饮业发展呢?经过深思熟虑,李华英决定先从小做起,她租赁了一个24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了小餐馆。十来年的生意经,使她这个餐馆老板干得得心应手,生意出奇地火爆。6张小桌的小餐馆,有时一天的营业额竟然高达千元以上。
到了1990年,随着餐馆生意越来越火爆,李华英又不安分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在她胸中酝酿:盖一座大酒楼!当时,国家正在鼓励借款和消费,银行有些朋友冲着李华英良好的信誉,亲自上门打算贷款给她。但李华英拒绝了。为了省钱,选建筑地址,她跑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终于定下了一个街道办的印刷厂,开始艰苦的改建工程。由于缺乏资金,李华英雇不起吊车,只请了少数几个建筑工人,自己和高中毕业的二女儿兼做小工。此时李华英已经42岁了,多年的劳累使她疾病缠身,但她还是跟工人们一道,咬着牙关硬撑着把一百多斤重的水泥一袋袋地扛到高高的脚手架上。一次,李华英被绊了一下,从十几米的高处失足坠落,水泥袋重重地砸到地上,幸好她在慌乱中抓住一根铁索,才捡回了一条命,但额头上还是被划了一条大口子,血流满面。她没有吭声,只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继续干活。工人们也被感动了,在整个施工中,尽量减少材料损耗,为这个可敬的女老板节约一点资金。
终于,大天鹅酒楼——一座建筑面积达900多平方米的五层楼房终于竣工了。这是李华英和儿女们用肩膀扛出来的啊!在李华英的精心经营下,大天鹅酒楼一天天地壮大了:营业面积很快由900平方米扩建到3200平方米,1996年再次扩建,达到了5300平方米,能容纳10000人进餐和娱乐。1995年,不甘现状的李华英又投资创办了大天鹅华达电器厂,年电器生产能力在万件以上,大天鹅文体中心也开业了。现在李华英的事业如日中天,三家分公司组成的大天鹅餐饮文体电器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超两亿元。
成功之后的李华英被授予“重庆市商业标兵”、“山城十佳女性”的光荣称号,她的公司10多次被评为“重庆市明星企业”、“重庆市光彩之星企业”。从破烂王到小商贩、水产经营户、餐馆小老板、富甲一方的董事长,正是凭着信心和实干,李华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扩张自己的生命冲力,22年间,一步步从当年衣食所困的农家女成了重庆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