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子长县的南大门,耸立起一座可容纳三辆汽车通过、有百余盏华灯高悬的黑山寺隧道顺利通车,替代了40年前建造的无法与现代交通大道接轨的另一座黑山寺隧道。从此,彻底改变了制约子长县公路交通“瓶颈”的状况。
全长431米的黑山寺隧道,是铁一局三处调集精兵强将和精良机械于1998年拉开决战帷幕的。
新建的黑山隧道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周围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隧道区段属于侵蚀地段,陷穴、滑塌、暗沟布满山野,施工本已十分艰难。然而,为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的需要,又在中途进行了大的变更。这一变更,意味着所干的许多工程要推倒重来,意味着重新设计方案,意味着要对变更后的施工工艺进行重新论证。
作为施工单位,往往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施工方案有变化。这一变,使明峒已铸成的11米混凝土要全部爆破掉。三处职工的心情一下子都变得沉重了起来。然而,高级工程师、处长杨育僧从现代交通事业发展需要来考虑,积极支持这个变更。
这期间,三处的领导、科技人员以及项目部的负责同志多次对工程变更后的施工工艺展开论证,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三处科技人员心中产生了——采用新奥法施工工艺。此项工艺不仅节约木材,造价低,速度快,而且利用机械化的程度高。但是,面对如此大的断面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大家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万一失败,其损失将是巨大的。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三处科技人员集思广益,昼夜鏖战,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施工方案,为后期的隧道顺利掘进、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工序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先进的喷射和初期支护的新奥法修建大跨度的三车道黄土隧道,在我国尚属首次。该隧道开挖跨度达到14.1米,高度达到9.07米,总长度为431米。由于施工工艺新颖,采用喷护射,锚杆和钢护等初期支护,使衬砌和山体密贴,确保了再砌的稳定性。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使隧道施工技术和设计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
为了高质量、高速度的建好黑山寺隧道,他们不惜工本,花费400多万元,购进机械设备,其中有一套使用为一次性的模板台车,造价高达120多万元。同时,他们还在每个施工环节上加强质量管理,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工程费用。项目部技术主管李勤铭经过严密计算后,大胆提出了隧道整体抬高0.50米的申请变更,经批准实施后,不仅设计更加优化,而且减少了混凝土衬砌,降低了工程造价。
为了抢回因设计更改而延误的时间,狭窄的山沟里不分昼夜,人声鼎沸,机械轰鸣。三处的职工们终于按时将黑山寺隧道交付使用。虽然职工们大都累得瘦了一圈,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为革命圣地延安干了一件大事。
(张令超刘桂萍段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