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长山
乡修
某某人在乡里积德行善,修桥补路,年馑放舍饭,乡亲们把这样的人称作善人。如果有人的能力不及善人,但也有向善之心,有钱了,接济个穷亲戚,帮助个穷朋友,谁没有吃的,只要求上门来,也给个一斗半斗,在乡间邻里之中,享有好的名声,乡亲们就说,某某人有乡修。这样一说,诸位可能也就明白:乡修是指一个人在乡间有好的德行,在乡亲们中间有威望,有好的道德形象。乡间贤者,靠什么修行?既不为上传媒,也不为受褒奖,往往倒是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一个道德标准,一个道德理想。是什么?很复杂,不好一言以蔽之。有虔诚的信佛的“善人”(我们乡间,把信佛的善男信女叫善人);有读书明理的识文断字的先生;也有大字不识一斗的行侠仗义的庄稼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有我们中国古老的道德传承,能将心比心,能设身处地,明大理讲礼节,做事讲究个做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并且义无返顾地自觉地化作自己的道德行为。相反的例子是没乡修。借钱借半条街没有人借给,说话嘴上安转轴子从来没算数,凭着个什么优势就傲视乡里,等等,活成孤家寡人活得路断人稀活成了“独活虫”,这样的人就是没乡修。这个词中最关键的字是“修”字,即修养,即为作,即一个人长期的道德历练之后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同时,又划定了地域界限是乡间,一乡一村之谓。我不敢说我这样的理解就是天下唯一,没有第二。但是有人写作“乡性”。真也有些不知所云。当然,乡修绝不等同于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即假道德假善人,貌似有德,实际是机心极深算计最精,还是从个人出发决没有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的道德诚意,却有邀得虚名的心计。是什么?是道德中的败类,是被异化了的道德!
脏腑
张大敢拿一条长虫在手里抡,村人说,张大的脏腑硬;李二敢把一条还出气的狗活剥了,村人也说,李二的脏腑硬!村人很自觉地在这里说“脏腑硬”而不说“心肠硬”,很自然地把对待人的有没有不忍之心和对待物的心性即对残酷行径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以区别。我的表叔是陕西早期的地下党,在一次被敌人逮住后的行刑中,把两个大拇指拴住在梁上吊着,但他还是大骂不止,一句松包话也没说。乡亲们当时就说:“这小伙子的脏腑硬!”如果相反,一个人稀松软蛋碰到危险碰到难场事还没见分晓就开小差了,乡亲就说:“这小子没脏腑!”脏腑,其实就是评价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心性软硬的代称。我猜测这是一个心理经验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个词。先看反面的,一个人见不得那些龌龊污秽之事物,一见之下,就呕吐就翻肠倒胃;而另一位见了却也就是见了,皱皱眉头而已。前者就是没脏腑,后者就有脏腑或者说是脏腑硬。说到底,也就是对于残酷对于污秽对于强大的压力对于不人道等等,有没有一种承受力,也就是说你的心肠是动了还是没有动。中医理论是把人的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譬如,肝主怒,怒伤肝。气大伤身,首先是伤肝。气得人肝痛,就得赶紧用平复肝气的中药来调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看“脏腑”二字,就会发现在实在的物质层面之下,隐含的情感意志的意义。生产队那阵子,我们村穷。村里死了牲口,往往就是村里人的节日,因为可以分肉吃。但是也得分什么情况下死的。掉在井里淹死的,吃了草里有钉子的、或者得了“胆结石”生了“牛黄”的。当然可以吃,但有的是有病死的,兽医让埋掉,但还是有人挖出来偷着吃了。好心送给没吃上的人,别人不吃,他就批评说:“没有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