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资助了7名贫困学童的中专毕业生,如今却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南京的梅雨天气眼下正吻合了陈可的心情——烦闷而燥热。
作为一个省三好学生、市十佳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提名奖获得者,作为一个21岁的迫切渴望工作为家庭出力、为所资助的贫困生出力的农村娃,他怀揣着中专文凭和即将拿到自考大专文凭的证明材料,却四处碰壁找不到一份工作。昨天,这个倔强的农村娃流下了眼泪,令人不忍。
事实上,提到南京工业学校的“卖报助学行动小组”,很多南京人都会有印象,而这个小组的发起人就是陈可。1997年3月15日这天,陈可一个人开始卖报,他的目的是用卖报赚的钱资助一名特困生——陕西娃王金全。后来,他卖报的份数不断增加,参与卖报的同学也日益增多,他个人资助的特困生也不断增加,最后发展到7人。
陈可每个月寄给这7个特困生50元生活费,学费等另外寄。发现光是卖报挣的钱有限,陈可又在校内摆了个修鞋摊挣钱,用途也仍然是资助贫困生。
三年来,陈可自己通过上述途径共挣钱1.6万元,全部寄给了这些穷孩子,他又向社会募集了近5万元现金,作为自己毕业后这些穷孩子继续上学的费用,他还给这些孩子寄出了近400件衣被,他自己没有用一分挣来的这些血汗钱,他也没给同样贫困的家里寄去过一分钱。他还说服开了裁缝铺的妹妹给这些孩子做衣服,他却没告诉别人,妹妹正是因为家里穷而辍学,15岁就去裁缝店当学徒才学会的缝纫手艺。
当初,连借40元钱买农具都借不到,家里欠着一屁股外债的父母得知陈可不帮助家里却资助外人的事很不理解,可当陈可告诉父母自己家里还能吃饱饭,而陕西娃王金全全家家当卖不到100元,一天能吃两顿就很高兴时,父母才真正体会到陈可的“事业”的伟大,后来,他的父母还认了王金全做干儿子。
几年来,陈可获得过市希望工程突出奉献奖、省级三好生、市十佳青年志愿者、市优秀团员、市十佳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提名等荣誉。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毕业后,能找一份默默地为民造福的工作,他甚至希望自己能到乡村去当一名村团支书,为穷孩子、穷学生做点事。
然而,连日来,他怀揣着机电专业中专文凭和即将拿到的自考大专文凭的证明材料,怀揣着几乎门门功课都超90分及英语水平考试中级证书等厚厚一摞成绩单四处求职时,却在好几家单位四处碰壁。工业学校的团委书记王立宏介绍,目前中专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是原因之一,但像陈可这样有奉献精神、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有优良的学习成绩及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求职时仍然碰壁确实令人感到遗憾。
(金陵晚报记者于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