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当时效益比较好的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热心的撮合下,对长期亏损的汉中通用机械厂实行托管租赁,从人数和生产规模上相比,前者都不如后者,当地人称之为小马拉大车。运行不到一年,问题接踵而来,小马不但没能拉动大车,还差点被拖死。虽说收获机械总厂终止了两厂的关系,但至今仍没有恢复元气
说起汉中收获机械总厂(以下简称收获厂)与汉中通用机械厂(以下简称通用厂)那段不幸的“姻缘”,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两厂的基本情况。
想当年,收获厂的经济效益在当地是屈指可数。该厂建于1959年,职工600多人,主要生产农用机械。企业经济效益时好时坏,徘徊不前。1994年该厂调整产品结构后,生产收割机80台,仍亏损260万元。1995年产500台,减亏130万元,1996年产1500台,盈利48万元,1997年产3000台,利税达207万元。经济效益翻番,产销量逐年增长,该厂已成为汉中地区效益最佳企业之
而通用厂也是五十年代末建厂,职工1000多人。虽说该厂从厂房到设备都比收获厂好,因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之管理等原因,企业欠债达6000多万元,实际上已资不抵债。职工放了长假,经常拿不到工资。
收获厂的产品畅销,供不应求。一时间,协作供货单位就达40多家。而通用厂设备闲置,工人没活干。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同在一个系统的收获厂兼并通用厂,走低成本、高速扩张、迅速发展的路子,做到优势互补,为下一步企业联合打好基础。这种想法也不失为一种摆脱困难的策略。可当时的收获厂并不想背通用厂这个大包袱,只是想通过技改,走企业自我发展的路子。可是主管部门和政府多次做工作,强调要从大局稳定这个角度出发,加之有关部门的若干许诺,收获厂原则上接受了托管租赁通用厂的方案。
1997年12月3日,汉中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通过收获厂对通用厂实现托管租赁,并答应以下几条:收获厂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万元,解决资金缺口,并由市经贸委负责协调向银行的贷款工作;市财政定额每年为收获厂贴息30万元,贴息5年;市劳动局对两厂200名退休职工根据不同情况,尽快办理退休手续,进入社会统筹一些优惠政策,并形成“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由此可见,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而收获厂在具体实施中,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就接踵而来。除了30万元财政贴息外,政府关键的承诺却落空了,首先是1000万元贷款。银行已进入市场经济,向谁贷款,不是政府说了算,要根据企业的信誉、资产质量、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还债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加之收获厂刚从困境中走出来,还来不及进行原始积累,企业本身就很脆弱,历年的欠债也不少,自身的偿还能力还不强。可如今又给收获厂这匹小马套上了沉重的债务大车。对此,许多银行对企业前途十分担忧,不愿再给收获厂贷款,甚至还出现追要以前所贷的款项;其次是200名职工没能办退休手续,未进行统筹,有关部门认为这些人办统筹不符合国家规定,致使收获厂一年要为这些不上班的人支付100万元。那边没贷上款,这边又增加了一大笔支出;最后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使该厂畅销的产品受阻,这年仅销了800多台,销售收入扣除买方的预付款外,仅收入200万元。企业效益一下跌入低谷。以前看好该企业的厂家也纷纷上门,追要欠款,甚至撤资、中断生产合同。用收获厂一位领导的话说:企业真是内外交困,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随后,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通用厂破产。此时,收获厂前期投入到通用厂的上百万元也打了水漂。收获厂几位领导多次找市上主管部门领导,面对突变的市场和意料不到的问题,这时的政府部门也是束手无策,爱莫能助。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不但没能救活一个负债累累的大厂,把自己也拖得筋疲力尽,元气大伤。1998年,收获厂亏损500多万,职工息工下岗。在万般无奈下,收获厂只好面对残酷的现实,于1999年1月提前终止了对通用厂托管关系。汉中市经贸委对此只好发文认可。
记者在收获厂采访时,职工们一提起那段痛苦的往事,就苦不堪言。该厂不但被迫强行咽下因托管而亏损的苦果,而且投入到通用厂上百万元也血本无归。
又是一年过去了,收获厂依靠广大职工的努力,1999年售出收获机1400多台。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该厂领导告诉记者: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汲取教训。按经济规律办事,走自我发展路子,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来。
这句话听起来显得多少有些悲壮。在采访中,那些下岗息工的职工也告诉记者,他们期待着这一天。
收获厂已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但这件事情值得人们深思:企业进入市场,就一定要按市场的经济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的事,才只能给国家的财产带来损失,给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害。
本报记者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