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合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杂化,当今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都市病”。
购物要样品
在某商场的家用电器柜台前,一位顾客指着一台正在收播节目的电视机说:“我买这台电视机。”售货员连忙解释说:“这件是样品,若要买就给你挑选一台全新的。”但这位顾客再三表示要买这件样品,售货员只好依了他。
这种购物要样品的消费现象,目前绝非仅有,究其缘由,概由假冒伪劣商品混杂于正品之中,每每令人防不胜防。一位女士购买一台电风扇,也指定要那台当时正在持续运转的。她用手摸了摸电动机外壳说:“一点也不热,很好。去年买了一台电扇转不上一小时,外壳就烫手了。”
据了解,不仅是家用电器,有些人在购买金银首饰、皮鞋和烟酒时,也指定要样品。有位顾客从商品样品中买走一条“红塔山”,自信地说:“近段时间有关部门正在查假治假,商店总不会拿假货作样品吧!”
买菜自带袖珍秤
在某地菜市上,卖肉人将称过的大排倒入一位中年顾客的菜篮子里,同时报一声:“3斤,24元钱!冷不防这位中年顾客取出弹簧秤将篮子一提,随口报出:“连皮3斤4两,篮子6两,大排2斤8两!”卖肉人一听慌了,故意接过大排复称一下,打招呼说:“刚才称错了,真对不起!”严峻的现实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使人们不得不防着一手。有些菜场虽有管理部门设置的公平秤,而大多数城里人不喜欢当着众人之面去冒昧“找问题”。自备较小的弹簧秤,在别人未在意时顺手勾一下,如此校秤自然便当、体面得多,别说这一招还真足以令商贩规矩许多,绝少再发生缺斤少两的现象。目前,精制的袖珍或弹簧秤已作为现代家庭用品畅销于市场。
出门骑旧车
自行车是近代我国公民使用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交通工具,七十年代之前曾被誉为家庭“三大件”之首。现在人均一辆自行车的家庭不在少数,但人们愈来愈不敢使用新车子。尤其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近年来新自行车销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偷。近年许多城市自行车被盗案件居高不下,公安部门虽多次开展“专打”活动,但活动一结束,窃车案又迭起,以致于努力扩大保险范围的保险公司也取消了自行车保险项目。报载,武汉市登记在册的310万辆自行车,竟有100多万辆被盗。有人在车上设了两道锁,还是不顶用,搁在自家的车库里有人偷,锁在马路边停车处也有人偷。一位在机关供职的女士说,她在两年中被盗了3辆自行车,现在只好买辆旧自行车骑。人怕出名
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地区和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扩大其在外界的知名度,而作为个人,近年来却往往害怕出名,甚至力求“隐名埋姓”。并非这些人跟不上形势,因“知名度”而带来的一些麻烦也着实让人伤透脑筋。
报上介绍了某市一位个体私营主慷慨解囊扶危济贫的事迹,随后便不断有“困难户”要求资助,连流浪于本市的一些乞丐也慕名而来,不时向他索要30元、50元钱财及其它物品,直缠得他生意做不成。知情人无不为之感慨:“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一位年轻女性在全市业余时装表演赛中获奖后,成天电话不断。白天打到单位,夜晚打到家里,而且大多数都是她不认识的人,弄得家人和单位领导都十分反感,她也伤透了心。此后市里再次组织时装表演赛,她说啥也不愿报名参加了。
最令人讨厌了是因“知名”而带来的“信骚扰”。有无端要钱的,有冒昧求爱的,更多的是所谓“金锁链”之类的活动,来信中的内容荒诞不经,还让人仿写20封信发给别人。并声称:如照办定能“发财走好运”,若拒绝参加必将“大祸临头,家破人亡”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不尽人意的都市病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