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正式出台前一个月,西安市属某些媒体就放出风声,正式出台前后几日又大造舆论,连篇累牍地介绍“调价”的缘由、背景,但当9月1日西安市公交汽车票以近乎100%的翻番暴涨时,还是令工薪阶层的人士感到了惊诧。
9月1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先后乘坐了29路、102路、12路公交汽车,总的感觉是老百姓在理解、同情的同时,又有些怕重蹈1988年物价连锁反应的覆辙,对涨价本身显得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在29路,几位外地民工还习惯地按每人5角投票,招来了别人善意的嘲讽。
在102路汽车,几位老太太一边向车上塞钱,一边抱怨实行一票制,坐一两站与全程相同票价,大感不便。而几个小伙则说由于城内禁摩,再贵还得坐。
记者问12路公共汽车上一位20来岁的女售票员:今天涨价乘客会不会因此减少?这位半趿着凉鞋的姑娘咧嘴答道:不可能,与平时一样。嘲笑记者杞人忧天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众多的人口加上独家经营的优势,给了拂之不去不招自满的客源,这都是令他们自傲的“资本”。
9月1日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天长日久人们就会犹如接受车票由5分涨到5毛一样,接受今日又涨至一元的现实。但关于公交乃至公园之类现代社会公益事业如何兴办、管理的问题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相信还会成为政要及百姓关注的焦点。关于这些,记者听到也想到了很多很多…
关于公交涨价的缘由,西安市物价局长在答某媒体时称: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燃油、人工成本及相关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导致营运成本不断上升,票价收入与成本倒挂,企业经营严重亏损。但不少人对此解释不以为然,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如今国企不亏者又有几何,是否亏损就都得通过提价向消费者转嫁。如果公用事业一遇“亏损”就要转嫁,那么其它企业只有关门、裁人,这样一来,两者所享受的“待遇”未免太不公平了。
记者相信燃油一年六次调价,确给公交带来了压力,但为何出租、私营车不在调价之列?何况他们还付出了几十万元的代价购车,又承受着多如牛毛的滥收费、滥罚款。而这些车主依然乐此不疲,成为社会高收入者,成为不少人员向往的职业,可见其中自有可观受益存在。更何况油价虽然狂升了,但公交上由昔日有人售票改为如今无人售票,人员成本自然下降,油的因素难道不能通过其它途径消化?另一方面,公交工人确实很辛苦,但目前他们的待遇也不低。但假若一些20出头的从事售票之类的简单劳动,甚至一些公用事业单位人员动辄奖金过千,其工资大大高于政府处级干部、一般科研人员、产业熟练工人的话,能说这属合理吗?我们是否就一定要承担和消化诸如此类的“成本”。
记者住在南郊,曾目睹过这一幕:从长安县进城的私人中巴拉一、二十个人跑10公里票价才要一元钱,而215路公交车前几年曾将票价涨到9角,最后因乘客大减不得已方改回5角。倘若如今再改回原价乃致涨高,会出现什么情形可想而知。
不言而喻,公交乃至一切公用事业,在全世界都是一种保本微利的福利事业,否则何以要政府用纳税人的血汗去不停填补其亏空。这就要求公用事业必须以最佳服务便捷大众,而且以最低成本降低社会投入。假若因为政府无钱扶持令其破烂不堪,确为对大众和社会的失职;但另一方面,公用事业如果在享受大量政府优惠情况下,却在与乌龟赛跑中依然落伍,政府怕不能只是除了喂奶便是给政策吃偏饭,为何不尝试引入竞争结束一家垄断,让老百姓既遍享实惠,又卸去政府一副不小的负担呢?
记者并非和公交与公用事业为难。纵观近年来企业兴衰、人心向背,为何人们对垄断行业如电信、民航、公用事业意见最大,有关方面的“保护”,是其最大祸根。因为它往往是保护了落后,保护了封闭。这些“保护”可以收一时之效,保一隅之平安,实际上最终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这些企业的生机发展。在竞争的“地球村”中,最终是不存在“避风港”和“世外桃源”的。
公用事业,到了转换思路来办的关口。
■本报记者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