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800米深处的顶粱柱

——记韩城矿务局劳模高社增

2023年10月26日

21年前,年仅15岁的高社增因家贫辍学,和哥哥一起开过荒,到百里外的黄龙山去伐过木,谁知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血汗钱让包工头骗去了大半。哥俩体验到了谋生路上的艰难与残酷。

1983年,哥俩在一时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双双来到象山矿,当每月领到上百元的工资时,高社增的心静了下来。说真的,这收入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他,于是,什么脏啊累啊险啊都不在话下,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在井下出煤样样行,攉煤、打柱、放顶,处理冒顶事故、机械故障,没有他不能干的,没有他干不好的,不到一年时间,成为队上的名牌“大工”。1987年担任班长;1988年兄弟俩同时成为象山矿第一批转正的全民合同工;1991年党组织接纳了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1992年他由班长提为副队长;1993年11月,他担任了象山矿采煤队党支部书记。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仅凭一身蛮力气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了。一有空就钻井下,现场指挥生产,现场解决问题。一回家就看管理方面的书,他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紧紧的。

1997年6月中旬,象山矿残余边角煤采掘队因一起人身伤亡事故陷入瘫痪状态。在这非常时期,矿党政决定,把高社增调到残采队任队长。

刚到残采队时,100多人的队伍上班的不到30人。他和队支部书记闫富栓走职工宿舍,进职工家庭,一个个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做工作把职工请回队上。人心不能散,哪里跌倒哪里爬。一周之内,先后召开队委会、支委会、党员大会、职工大会,向全队职工鼓劲;一周后,队里新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先后出台。七、八两个月,除完成原煤生产任务外,还在补巷掘进110米。三个月后,相对可观稳定的收入给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职工从萎靡不振中走了出来。残采队的工作全面走上正轨,连续三年消灭了重伤以上事故,质量标准化工作一直保持行业级标准,而且还被局评为免检工作面和样板工作面,职工收入保持了全局采煤线领先水平。

让职工富起来是高社增最大的愿望。作为当家人,他把算盘拨得更响。就为这,他带领全队职工出力流汗,几创辉煌。1998年残采队五次刷新5号煤日产、月产最高记录,在全矿停产放假80多天的情况下,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1999年职工收入提高到9000多元,今年1—7月,在吨煤单价下调,各项承包费用降低的情况下,全队人均月收入比去年同期又有所增加。

高社增到矿17年,用真诚和汗水塑造了自己,在他的带领下,残采队跨入省级六级区队行列。从1987年起,他连续7年被树为矿劳模,从1994年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1998、1999年连续两年被韩城矿务局树为劳动模范。这一系列光环是他在煤矿17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当初选择煤矿是出于无奈,那么,今天则是由无奈到爱恋。质的飞跃使他对煤矿产生的这份情,再也舍不得丢开了。 (张荣辉)

上篇:丹凤县建设商品贸易“竞技场”
下篇:陕飞公司挖潜节支千万余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9/2000091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9/13/33477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