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透视

2023年10月26日

在我国,市场机制犹如改革开放的新生儿,它的降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注入了活力,过去那种“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就业体制顿时成为时代的弃儿,犹如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包办婚姻”被人们崇尚的“自由恋爱”所取代,“双向选择”的毕业就业体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确立。

实行双向选择的初衷在于打破条块分割,避免人才浪费,使毕业生学有所用,人尽其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由于毕业生要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检验,因此,双向选择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以及毕业生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现实中的“双向选择”又是怎样呢?

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可信度有多大?

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手中的自荐材料十有八九是电脑精心设计了封面。里面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成绩都很好,偶尔也有个别成绩差的,但也是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据了解,有的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为了使本校的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不致于影响本校的招生,让毕业生在填写推荐材料时,填写成绩就高不就低,受奖情况多多益善,受处分的避而不填。“婆家”通过毕业生手中的自荐材料很难了解到毕业生本人的真实情况。

“婚姻介绍所”的成功率有多高?

看看时下的“婚姻介绍所”——人才交流会。从每年3月到4月,各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不断,有大型的,有中型的,有校际联办的,有学校自办的。“婚姻介绍所”只管收钱,不保成功。学子们要在很短的几个月里,既要找到工作单位,又要上完没有进行完的功课,的确也有些为难。有的毕业生劳碌奔波,南下北上,一场接一场的人才交流会上跑,钱花的不少,力气也费的不少,到头来还是露出一副茫然的面孔。

社会关系与学习成绩哪个更重要?

在毕业生就业竞争中,有时候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取决于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而在于是否有“关系”和门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曾联合对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共42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的大型调查显示:25.6%的人是“通过亲友的介绍”确定工作单位的,高于“校内供需见面会”(15.2%)、“学校有关部门推荐”(11%)和“社会上的人才招聘会”(10.5%)。41.1%的人表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从“亲戚或朋友(熟人)”处获得,28.5%的人认为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特殊作用可见一斑。

对学校的冲击力有多大?

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的冲击波对学校内部也带来影响。首先是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些有门路的学生不愁没有好去处,所以学习不求上进。有的无视校规校纪,自由散漫。其次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工作单位有保证的学生,无后顾之忧,不要学校分配,只是混时日,拿文凭。没有“腿”,没有“关系”的学生认为,只是等待命运的安排,所以学习劲头不大。再次是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既然第八个学期不能正常教学,学生也能照常毕业,说明学校的学制至少还可以缩短半年。第四是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部分毕业生没有参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素质。

用人单位满意吗?

由于受各种“关系”的干扰,优秀人才难以进来,进来后在岗位安排、职务晋升等方面受排挤,积极性难以发挥;引进的人才不符合实际需要,想要的进不来,不想要的挡不住,单位的人才层次结构遭到破坏,这必然会影响单位的长远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清楚地意识到“双向选择”中的“关系”之害。

毕业生就业:路在何方?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曾联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序如何”的问题,56%的人选择了“个人实际能力”,40.2%的人选择了“社会关系”,28.7%的人选择了“专业对口”。这说明个人能力素质在毕业生就业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进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应制定一些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的政策,如学校不得让毕业生提前离校上班,用人单位不得提前接收应届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录用程序必须公开化等规定,提高透明度,以便加强监督,克服毕业生就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实现毕业生公平、平等竞争,建立优才优用的毕业生就业新机制。

(季石)

上篇:没有了
下篇:别用生气“惩罚”自己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9/13/33477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