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棕白色大熊猫
每年冬春季,大熊猫从高海拔区转到低海拔区,这时气候寒冷,食物较少,也是大熊猫发病高峰期。此时,村民们常与大熊猫相遇,和睦相处。自从建立保护区以来,已抢救活7只大熊猫。
刚离开我们不久、被人们誉为“大美人”的棕白色大熊猫“丹丹”就是大古坪村村长吕国友发现的。一天,吕国友去悬马沟办事,回来的路上听到路旁竹林内有沙沙地响声,他仔细一看,一只棕白色大熊猫躺在地上,骨瘦如柴,一副病态。这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只棕白色大熊猫。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重要情况,带着医药用品,赶到现场对大熊猫抢救。因大熊猫身体虚弱,难以行动,他们又设法将其诱人特制的大笼子里,十几名村民抬下山来。经过治疗,一次给“丹丹”打下了200多条蛔虫,使其体质迅速恢复。随后,“丹丹”又来到西安动物园,并先后生下两只熊猫。
今年4月26日,三官庙村村民赵九香等数人还发现了一只在河边正在觅食竹笋的白棕色大熊猫。这只大熊猫与“丹丹”体色一样,耳朵、四肢和肩部均为棕红色,其余部分为白色。这也是保护区建局以来有记载的第四只棕白色大熊猫。在秦岭大熊猫种群中,它作为一种特有色型存在(科学家称其为二型性),更为这片绿色净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为了一窝孵化鸟
一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普查动物,在荆棘丛中发现一窝正在孵化的红嘴相思鸟,母鸟正在孵四只鸟蛋。一连几天,工作人员在一旁架起摄象机,拍摄红嘴相思鸟的整个孵化过程。几天过去了,一窝小鸟快要出壳了。一天,从大古坪村过来几十名老乡,抬着棺木前去下葬。原来是该村副村长李振文的母亲去世,全村的亲朋好友为其母安葬。按当地风俗,他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声不断。队伍的前面还有几人挥着柴刀劈荆开路,要路过相思鸟的鸟巢。工作人员立即将相思鸟孵化雏鸟不能惊动的事告诉了李振文。李振文深明大义,将此事转告众乡亲。他们立即停止吹打和吆喝声,绕开鸟巢,改道从河里走。村民们踏着鹅卵石,趟着河水,悄声走过,
地头装饰 吓走动物每年立秋之后,是收获季节,当地村民的地里就成了黑熊、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聚餐的好地方。往年,村民们在动物必经处安架子,上套子。晚上则要守号(在高处搭一个棚子瞭望),拿着猎枪,见动物就打。而如今,村民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收起了猎枪,要防止动物不损害庄稼确实很难。晚上守号,他们只好拿着盆、锣等能敲出声音的东西。狗一叫,村民们就把手中的家伙敲得叮叮震天响,吓走动物。我在保护区的几个夜晚,天天都能听到这种敲打和吆喝声。
为了防止动物毁庄稼,各家都在地边上进行巧装打扮,制做假人,或把旧衣服,尤其是色彩鲜艳的衣物,东搭一件,西搭一件。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是村民在晾晒衣物呢。这些装饰过几天要换个花样,变一个也方,以迷惑动物。这个办法在当地广为流传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毕竟是人少,地广,动物,防不胜防,动物毁了庄稼,老乡只有在地里骂动物的祖宗八辈出出气了。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