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人物中,王大中可以算得上拔尖的了。
九十年代初,他带着长岭人进行“军转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长岭冰箱在全国声誉鹊起,并跻身全国5大冰箱巨头行列,他在全国获得过许多项殊荣。那时他在长岭人的心目中是大功臣。转眼间6年过去了,在经受了市场大潮的反复冲击之后,他的近况如何?他领导的企业近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他。
他依然那么忙
长岭厂的一个星期天,我见到了王大中,他现在仍担任长岭黄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和长岭机器厂厂长,虽然年过六旬,但仍健壮结实,满面红光。采访中谈事情谈工作的人接踵而来,电话不停地响,他总也抽不出空和我说话,秘书告诉我,他几乎天天这样忙,从来没有星期天,连节假日也别想休息。
是啊,他怎么能不忙呢?省委、省政府为挽救黄河,1996年决定组建长岭黄河集团,由王大中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那年他已经年届花甲。从那时起,重担一个接一个压在他肩上。到1998年,他身兼8个企业的董事长。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何况当年的黄河厂是那样一个局面,他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感到艰难。为了黄河日后重振雄风,三年间他又来回奔波于宝鸡和西安之间,实施体制改革,调整领导班子,加大清欠力度,进行资产重组,先后两次为黄河注入资金上亿元,为黄河走出困境奠定了基础。三年多来,黄河军工生产不断发展,恢复了一个老军工企业的形象,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他依然受到职工的深爱
采访中我看到过一叠子表格,这是400多名长岭职工子弟填的表。原来长岭几年没有招过工,职工的子弟、长岭技校的几届毕业生都在待业。为此,王大中准备成立一个以待业子女为主的劳务公司,工厂人事部门对待业青年的特长、志愿、愿望摸底调查时,家长和孩子们的一个共同愿望是要王大中担任他们的领导,带着他们创业。这种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还有什么比信任更宝贵的呢?
其实,长岭职工对王大中的深爱不仅来源于他的辛劳,更因为他为人处世,处处代表职工的利益。王大中担任长岭领导17年,长岭建了五十多栋楼房,数以千计的职工都住上了新楼,可是王大中至今仍住在60年代建的旧房子里。职工们搬家,家里的家俱、电器都焕然一新,王大中家里却仍是那些旧家俱。作为8个企业的当家人,社会上有人以为他会拿8份工资,收入一定不菲。但长岭的干部职工知道,王大中只有长岭的一份工资。黄河厂的干部知道:他到黄河办事,从来没有吃过饭。
职工们信任他、爱护他,还由于他不贪不占。按说他手握大权,指挥调度着数以亿计的资金。但他从来一尘不染,连兼职的奖金都没拿过分文。一些协作企业为了拉关系,有时送他东西和钱财,他严词拒绝,实在无法拒绝的,他就立即叫来企业财务部干部全部照收归公。
长岭职工每有生老病终,王大中都要派人或亲自看望。离休职工李海春病重时,王大中看望过他,当他临终弥留之际,王大中又去看他,他流着泪拉着王大中的手说:“你送给我的核桃,那不是核桃,而是一颗颗心啊!”
他的愿望
“你今年已经64岁了,怎么还要继续干?”我提出这个问题后他回答说:怎么说呢?新老交替,这是必然规律。可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得服从组织的安排。1995年,我将近60岁时,就向组织上提出辞职报告,但是省上没有批准,要我继续工作。1996年省政府决定组建长岭黄河集团,当时集团组建运行工作很繁忙,所以就拖延了两年。1998年初,我给省委工业工委和省政府打报告要求退下来,没有批准;今年初,我又给省上写报告,要求退下来,还是没有批。就这样,我超期服役四年多。说心里话,这几年,我抓紧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目前,一批年轻的、知识水平比较高的干部已经走上公司高级管理层。去年7月,我提议让37岁的硕士毕业生承勇走向前台,担任长岭公司总经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他们比我做得好,这一点我感到特别高兴。
当我问他长岭现在的形势怎么样时,王大中坦率地告诉我:现在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长岭机器厂军工科研任务很重,上半年实现盈利。长岭股份公司上半年虽然与去年相比减亏不少,但仍有870万元的亏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迅速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花钱请专家和经销商、消费者为我们的产品提意见,把脉断病,修改设计,开发新品,改革营销机制,并且开发国外市场。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整、整合,长岭公司出现了新的生机。他停了停接着说:今年7月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后,我正式退出了长岭公司董事会,但是,头上还有7顶董事长的帽子,我还将努力工作,为把长河集团和我所负责的所有企业搞好,也为我的彻底退身努力。
看着他乐观的神态,我不禁问,长岭这两年效益下滑,以至出现亏损,难道你没有听到有什么议论?他笑着说:怎么没有,有些人不了解、不理解我,说什么我图升官,图发财,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可是你能一一去给他们解释吗?为这些闲言碎语发牢骚,费精神又不值得!时间宝贵,我也没功夫去听这些,还是努力干事情吧!
(刘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