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的反映陕西焦化厂脱贫解困的通讯《大船逆行泛中流》,是系列报道“困难企业行”中的开篇之作。
新开“困难企业行”栏目,开宗明义,就是要走近困难企业,将视角对准在困境中拼搏的广大干部职工,让读者了解、感受困难企业,架起理解的桥梁,为企业走出困境鼓与呼。
今年是实现国企三年解困目标的最后一年。那些困难企业的情况怎样,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如何,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省焦化厂的报道,让我们消除了顾虑,对这些困难企业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巨额的亏损,诸多的包袱,许许多多的困难,虽然让人感到沉重。但那种企业跨了,人们精神不跨,以及和困难做殊死斗争的万丈豪气,让人感奋,令人欣慰,人们不由得为之喝彩:焦化厂大有希望,国企振兴指日可待!
全省像焦化厂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也曾辉煌过,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沦为了困难企业。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滑波;困境,造成了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许多不便,但同时也提高了职工和企业命运休戚相关的意识。只要有一个坚强的班子带领大家,这时往往会一呼百应,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我们从焦化厂的事迹中分明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企业要彻底走出困境,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广大职工不但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还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游泳的本领。我们坚信,只要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没有摆脱不了的困境。祝愿更多的在困境中拼搏的国企,能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