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韩信背水摆阵以迎赵军,获大胜。战后,众将士向韩信请教,韩日:“《孙子》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累计欠外债2亿多元,当年亏损3000万,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690万、各类集资款203万、医疗费40万。职工半年未发一分钱,单身职工只发饭票,储备原煤仅够三天生产,成品焦炭为维持生计已抛销一空。陕西省最大的焦化厂到1999年底,着实陷入“死地”了。
1999年12月31日,举世欢庆千禧龙年,离耀县药王山不远的省焦化厂里却没有一丝欢悦气氛,一位职工低声说:“穷人怕过年啦!”
新世纪的黎明,好像比以往任何日子都黑暗和寒冷。萧瑟的寒风中,赫然悬挂于厂办公楼门前:“居危图存”仅有四个字的“春联”,苍凉悲壮得令人伤情惊心……
吃饱肚子是他们的最大奢望
地处富平县梅家坪的陕西省焦化厂创建于1970年,属国家大二型企业,主导产品是年产60万吨的冶金用焦碳及硫铵、粗苯、焦油等当时极为紧俏的化工副产品。企业经多年发展,于1987年又新建了年熔化1万吨玻璃液的现代化生产线,1994年又利用尾气建成了每小时发电2000KW的发电厂,企业总值达2.5亿以上,拥有职工2500人,是全国50家最大炼焦制气企业之一,1988年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1991年跻身于中国百强,1995年被全总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当时的企业,经济效益好,职工福利高,虽处远离城市的僻壤之地,但依然是个令人羡慕的好企业。
自1994年后,钢材市场一路走低,冶金行业长期亏损,加之私有小型炼焦企业的一哄而上,焦化厂“门前冷落车马稀”,长期排队争相购焦的局面,已成为明日黄花了。企业从寅吃卯粮,到了无米下锅之时,危如累卵,生死存亡,一发系之。
全厂职工工资已好几个月分文未发,人总是要吃饭的,因此,厂里只好给工人发成饭票,每天两顿饭。一位青工饭量较大,每次眼巴巴等食堂开饭,吃完晚饭,也不敢活动,怕消化得快了,又饿了。动力车间电工班长吴向军是个爱人没工作的“一头沉”,孩子上学,家里生活全靠一人扛,家里几月不见腥味,一日孩子闹着吃饺子,但是家里确连买一斤肉钱都拿不出来,堂堂的男子汉,至今提起那光阴,说话还哽咽:“年关、年关,过年如过关!”工会主席赵新平对记者说:当时厂里财务帐仅有100多元,工会东拼西凑拿了一些钱只能给职工每户送点米、油。让职工大年三十晚上吃上一顿饱饭,成了当时厂里的“努力方向”和最大奢望。
职工心中的“普洛米修斯”
作为厂领导,面对如此局面难过至极,心如刀绞,工厂的前途,职工的命运……像一个个巨浪向他们扑来。破产、倒闭、失业,救济……一连串问题在心中回旋,似要把他们吞噬!
怎么办!是解甲旧田?还是危中图存,东山再起?成了临危受命的新任党委书记、厂长吴建智及领导班子们面临的艰难抉择。
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把厂里的前途、命运让全厂职工讨论,共商大事。
老工人讲话了:“厂子弄成这个样子,上边有责任,我们也有份儿……”
青年工人发言了:“过去、我们光想吃大锅饭,企业不景气,又破罐子破摔……”
经营管理人员指出:“多年的计划调拨,使人光想等、靠,在市场经济中学会游泳,重新雄起,没啥问题……”
政工干部分析道:“厂子虽然面临危之,但人心未散,图强精神尚在……”
在职代会上,职工投了信任票!成百双有信任、有希冀的眼光在看着主席台上的成员。
全厂职工的情绪被点燃了!
无路难,行路更难。厂子的复苏,不是靠说大话就能办到的!如何激活这潭水,使职工心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则需要缜密完善的方法。
不信东风唤不回
厂工会主席赵新平扳着指头对记者说:职代会后,厂里出台四条治厂措施:一是“民以食为天”,工厂千方百计加大了工资的发放,稳定人心,加强凝聚力。二是求人不如自强。“弱国无外交”,企业也是同理。三是,抓住产品质量全局搞活。利用国企优势,逐步把质量提高到私企无法达到的档次,改三级焦为二级焦,利用科技进行设备技改,实施捣固炼焦,提升焦的质量,搞出精品。第四,在管理上:扶正压邪,“刀”下见“菜”。每月将回收副产品销售回收的现金全部积攒起来,作为职工工资支付的专项资金,皇上买马也不能动,按时给职工发放。同时,积极与统筹部门协商,彻底解决了475名离退休人员工资社会化发放。对稳定社会和人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车间主任自谋私利,竟然倒卖焦油,损公肥私,厂里立即给予严处。一震方知世道变。正气又逐渐上升起来。
“切块搞活,八面突围”是职代会出台的救厂方针。“精简冗员,剥离辅助,”对基层实行放权经营是实施的具体步骤。党政形成一股合力,围绕厂子的生存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拼搏。
危机的作用力,使企业成为全体的命运共同体,企业效益如何是职工们最为关心的焦点。涅槃中得以新生,生产渐趋正常,出现良性循环,截至7月底,实现工业总产值1967万元,生产焦炭77391吨,(焦油2180吨,粗苯110吨,硫胺365吨)扭转了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创收节支565万元,减亏353万元。历经苦难的省焦化,又是一番生机盎然。
负重者疾行——纤夫号子
古老的黄河畔,千百年来回荡着一种奇妙的音乐——纤夫号子。铿锵粗犷,遒劲悠远,流着艰辛,含着沉重,也蕴着希望。
负重逆行的大船,在众纤夫艰难地匍匐中爬行一步,进一尺,一步一滴血,一尺一喘息,浊流远去,青山渐近。
“焦化厂如同一只负重逆行的漏船,撑舵人只能是一个方面,主要靠身背纤绳的众多职工。才能冲出激流险滩……”党委书记、厂长吴建智,这位从黄河畔的龙门钢厂来的省级劳模,如是说。
是的,希望来自全厂职工,希望来自整个社会,经历苦涩与酸楚的省焦化厂,愿你走好。本报记者龙仁生实习记者 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