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清晨,当我们刚到义井乡政府时,一位瘦高个子,额头宽阔,黝黑脸庞的关中汉子迎上前来,他就是义井寨村主任于安民同志。
于安民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1983年,他搞建筑业是从几辆架子车、几页竹架板起步,采用滚动式发展起来的。十余年来,于安民从未拖欠过民工的工资。他觉得:大家打工就是为了钱,为了养家糊口,如果拖欠他们的工钱,那无异于犯罪,就太没有良心了。
事实胜于雄辩。94年以来,于安民完成交付的6项工程,全部被省质检部门评为“优良工程”。连续几年,他的建筑公司被长安县建设局评为先进企业,并授予“重合同,守信用”称号。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有的人在它面前丧失了尊严与人格,可是于经理很理智,作为一名企业家,他从不回避,他之所以勇立潮头的奥秘就在于,他认为:钱是社会的,谁也挣不完,一人富裕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岁月如梭。1987年,当村民力荐并选举他当村主任时,有的人劝说于安民:“你的建筑队正红火,没事找事,操集体的心干啥?”——谁叫咱是共产党员呢!于安民毅然放弃挣大钱的建筑队,挑起了村主任的重担,正是由于村党支书和于安民带领群众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才使一个昔日落后的村子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康村”。于安民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受父辈的影响,他朴实憨厚,胸襟开阔,始终心系乡党们,因为他明白,“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我怎么能发展到拥有200万固定资产的建筑公司?”他曾说过:“我富了决不能忘了根本,我要为父老乡亲干点实事。”
他的诺言变成了现实。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他团结村委会一班人,下大力气改变村容村貌,推动了全村经济的腾飞。1987年至今,他们打机井40余眼,铺设地埋线10km,整修水泥街道1.9km,美化了村庄。
义井寨村小学设备简陋,老留不住人才。于安民和村干部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决心重建。他发动群众集资,鼓励专业户捐助,终于筹措18万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捐款2万元,并动员他弟捐1万元,其他亲属捐2万元,有的群众说于安民真“傻”,花自家人5万元建学校?该校是一所高档次的全市一级一类小学,被评为“花园式校园”。
有人说于安民是位善人。该村前任党支部白书记有病,家境贫寒,于安民为他送去3000元,其儿子结婚时,于安民又给送去3000元。村民王志良的老伴去世了,于安民送他300元料理后事。王文义老人生活有困难,于主任知道后,悄悄送他400元……乡上修建中学时,他又慷慨拿出1万元,鼓励弟弟再捐5千元;村里整修线路时,他捐献600元;给村小学买桌凳又拿出3500元……
于安民是位只有奉献不求索取的人。自87年担任村主任至今,没有领过村里的一分钱工资。上级检查时,买烟买菜全是他自掏腰包。不事张扬的于主任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做的每项工作都是份内的事,也是一个党员应尽的职责。”这正是于安民的人格魅力与价值所在。
乡党委孙忠民书记告诉记者,于安民是植根于黄土地的农民企业家,有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他连续三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是绝无仅有的,他被评选为县、市劳模是当之无愧的。
(宋健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