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维
一名女中专生的2500元学费不慎掉进化粪池后,从26岁的小伙子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学校的7名校工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打捞行动,最终捞出了2300元钱。
在繁华的都市里,这个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7名校工打捞出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有金子般的品格与美德。从最臭的地方,他们捞出了一个最香的故事。
小女生丢了学费老校工粪池捞钱
8月25日下午4时50分许,河南省计划统计学校2号学生公寓。69岁的清洁工翟长兴正在一丝不苟地清扫楼梯,一名女生慌里慌张地跑了过来:“大爷,大爷,我……”
翟师傅一愣:“怎么啦,有话慢慢说。”“我,我的钱掉到……”女生语无伦次。翟师傅好不容易弄清了事情原委:这位女生名叫巴新华,刚刚抵校,大约10分钟前,在厕所里不慎将2500元钱掉到便池里,被水冲走了。
“大爷,同学们说您给学生捞过钥匙,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要不我就没有钱交学费了!”巴新华声音急切。
“别急,我马上去给你捞!”翟师傅扔下手中的拖把,蹬蹬蹬就往楼下跑,年近古稀的人竟然轻快如飞。
下了楼,翟师傅喊上另两名清洁工李喜虎和韩章才,绕着2号公寓楼跑了大半圈,3人来到化粪池前。
“来,打捞工具是现成的!”翟师傅顺手抄起地上一根细长的竹竿。依靠这种竹竿,在竹竿前端绑块吸铁石,他先后给8名学生从粪池里捞出过钥匙。说话间,他已经搬开化粪池上方的铁盖。“不行,这方法不行!”翟师傅摇摇头,“这竹竿捞钥匙可以,但捞钱不行,要在竹篝的前面绑个网罩才行!”
李喜虎和韩章才立即回去准备网罩。5时许,二人赶回化粪池边,带来了一个粗丝网罩和两根绑好网罩的竹竿、一根细长的木棍。
“孩子,放心吧,钱在里边跑不了,咋说我们也要一分不少地给你捞上来!”翟长兴一边安慰着巴新华,一边把竹竿伸进化粪池里。正在这时,听见有人喊道:“老师傅,等一等!”
3位中年男子快步走来,他们是副校长冯鑫永、总务科科长王建周、副科长贾丹阳,刚刚听到学生汇报了情况。
“我们要先琢磨一下钱的位置。”冯副校长说,“2500元钱是已被冲进了化粪池,还是全部或部分仍留在水管里边呢?”
大家认为已被冲进化粪池的可能性较大,但考虑到尚未开学(8月27日报到),到校的学生很少,厕所下水量小,在此情形下,25张百元钞票不容易被冲下,因此并不排除2500元钱全部或部分滞留在水管里的可能。
“可以找张纸测试一下。”贾丹阳副科长说,“要是测试用的纸能被冲下来,说明钱已经到了化粪池里。”这个方法很妙,贾副科长让人找来了一张红纸,巴新华立即回到宿舍,把红纸放到便池里,然后冲水。
化粪池上方有两个井盖,小些的是用来观测下水管排水情况的,即“观测井”;大些的是用来清理池中脏物的。一眨眼,红纸已被冲到观测井里。显然红纸在途中没有遇到障碍物,也就是说2500元钱已经全部进了化粪池。
一台大戏大家演一场“竹竿争夺战”
惟一的办法就是一点点打捞了。王建周科长让人通知2号公寓的学生,从现在起,厕所全部暂停使用。
翟长兴第一个把竹竿伸进了化粪池。他说,从丢钱到现在过了半个小时多一点,从时间上分析,估计钱还浮在化粪池的表面。因此打捞的动作要轻,不能把沉淀物给搅混了。
然而,打捞异常困难。化粪池长近5米,宽2.5米,面积达到12平方米左右,而井盖直径不足0.7米,因此竹竿斜伸进去后,打捞十分不便,根本无法控制深浅,一会儿工夫就把化粪池里搅成了一团糟。
一网网脏物被打捞上来,臭气冲天,刺眼刺鼻。
10分钟过去了,打捞出来的脏物堆成了一座小山,但仍没有钱的影子。18岁的巴新华焦急地站在一边,急得想哭。她来自郸城县农村,1998年考入河南省计划统计学校,学习综合统计。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母亲是农民,家境虽然贫寒,但还勉强可以供她上学。不料今年夏天父亲生病花了很多钱,她的学费一下子成了问题。父母东挪西借,总算凑了2800元钱。临走时,她留了300元装在包里,把余下的2500元装进一个贴身的口袋里,或许由于太紧张,到校后,上厕所时竟将口袋里的2500元钱掉进了便池,被水冲走。这学期的学费就是2400元啊,还到哪里去筹这么多的钱?小巴同学一下子懵了。正当她不知所措时,一位同学告诉她,公寓楼上有位姓翟的老师傅曾帮几个学生捞过钥匙,可以请他帮忙。
虽然已是初秋,但天气仍很炎热,当天最高温度达到30℃,傍晚的空气依然湿热难耐,3位师傅轮流打捞着,早都累得大汗淋漓。
“老师傅,我来换您一会儿!”副校长冯鑫永上前去拉翟师傅手中的竹竿。王建周、贾丹阳两位科长也上前要求换下李喜虎和韩章才两位师傅。
3位师傅紧握竹竿不肯松手,冯鑫永等人则坚持要替下他们。正在僵持,校长王志电、团委书记王伟、学生科科长禹工、副科长张剑匆匆赶到现场,也加入了“竹竿争夺战”。
“老师傅,您歇一歇,我来捞一会儿。”翟长兴是学校年龄最大的校工,王校长认识他,看到近70岁的人累得汗流浃背,王校长动情动容。
“我最年轻,让我先上吧!”王伟说。
“我是主管学生公寓的,这是我的份内事,责无旁贷!”张剑副科长振振有词。
这是一场感动人心的争夺。恶臭无比的化粪池边,没有人怕脏怕臭,没有人退后一步。
3位师傅还是死死攥紧竹竿。“咋说也不能让你们领导动手!”54岁的李喜虎说。
大家正在争夺,花工熊炳伟、锅炉工范建新、清洁工范庆禄、水工高超4位校工跑了过来。
“干这活儿,我有的是力气,谁也别和我争!”26岁的高超不容分说,猛地一把夺过竹竿。
“你们文人干这个还真干不好!”翟长兴笑着对王校长说,“时间不敢耽搁,就让小高他们几个先干吧。”
高超等4位刚来的师傅接着打捞。王校长急切地说:“速度要快,要争分夺秒地打捞!否则时间一长,钱就泡坏了!”
七校工三次打捞血汗钱“浮出地面”
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打捞出来的脏物堆成了一座又一座小山,但仍一无所获。
化粪池深达3米,容量很大,一般是两年左右清理一次。现在化粪池已经一年多没有清理了,里边脏物很多,像这样用竹竿一点点往外掏,没有十几个小时恐怕是掏不完的。正当大家等得有些着急时,冯鑫永副校长突然惊喜地说:“等一下,等一下,那不是钱吗?”说罢就上前用一根小木棍挑拨刚刚捞出来的一堆脏物。
果然有一张百元钞票!此时已经6点多了,大家一齐鼓起掌来。韩章才师傅慌忙伸手从脏物上拣起纸币,拿到附近的一个水池里慢慢地清洗。他找来一条绳子,系在2号公寓一楼的两个窗户之间,把钱对折后晾在了上面。
接下来的打捞顺利多了,隔几分钟就能捞上一张纸币,最多的一次竟打捞上来4张!到7点10分时,已经捞出1900元钱!
纸币捞上来后,巴新华争着上前要拿去清洗,但都被韩师傅挡住了。只见他从脏物堆里拣起一张又一张黑乎乎的纸币,拿到水池里小心翼翼地冲洗,甩干后晾到绳子上。19张纸币仿佛19面旗帜,齐刷刷地一排,煞是壮观。
打捞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然而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家担心脏物捞上来后因光线不好而不易发现纸币,决定暂停打捞,留待明天早上继续进行。
晚风轻拂,一张纸币从绳子上滑落。拾起,摩挲,韩师傅对巴新华说:“钱已经快晾干啦!”
从绳子取下所有的纸币,一一展平,巴新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怎么也没有想到,2500元钱掉进了化粪池,仅仅两个多小时后已有1900元“浮出地面”。
但是,还有600元没有打捞上来。总务科通知已经到校的数十位学生:2号公寓的厕所仍然暂停使用。
第二天天刚亮,当很多人还在梦中的时候,7位校工师傅已经早早赶到化粪池边,继续打捞剩下的600元钱。巴新华紧接着到达现场。6点多钟,班主任刘忠臣老师也赶来了,昨天夜里他刚回到学校,听说了从化粪池“捞钱”的事。他从校工手里夺过竹竿,也加入了打捞的队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到早上8点钟时,又打捞出4张百元大钞。
只剩下最后200元了。巴新华对几位师傅说:“还有两张就不捞了吧,你们太累了,我心里、心里过意不去!”
师傅们还要继续打捞。这时,刚刚上班的校长王志电、副校长冯鑫永等校领导又来到了现场。
打捞又进行了半个小时,剩下的两张纸币一直没有露面。捞上来的脏物越来越黑、越来越臭,说明已经打捞到了沉淀物的深层部位,打捞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情况,校领导决定停止打捞,因为今天学生们全部抵校,厕所必须启用,启用后脏物会大量增加,打捞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7位校工师傅仍不甘心。上午他们干完各自的工作后,中午又来到化粪池边打捞。今天比昨天更热,33℃的高温烤晒着打捞上来的脏物,扑鼻而来的恶臭闷得人心慌气短。由于学生已陆续抵校,化粪池里的脏物不断增加,打捞变得异常艰难。苦捞了两个多小时之后,眼看着再捞下来已无什么意义,师傅们遂停止打捞。
他们共同创作了一个香气四溢的故事,却不带走一丝芬芳
打捞行动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抵达终点。从化粪池里抢救学费的事迹震撼了整个校园,2000多名师生的目光聚焦到平时默默无闻的7位校工身上。记者赶到学校采访时,许多学生都恳求记者:“一定要多写写好心的师傅们!”学费失而复得的巴新华是一位瘦瘦的、清秀的女生,师傅们打捞时,她一直在现场。她帮不上忙,师傅们也不让她干,这使她心里十分愧疚。她惟一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对师傅们说:“谢谢!太谢谢你们了!”
7位校工,年龄最大的是翟长兴。他来自偏远的社旗县农村,9年前来到河南省计划统计学校,当了一名清洁工。白天,他要用至少8个小时的时间清扫2号公寓的所有楼道,拖洗各个楼层的卫生间;中午和夜晚,他还要在公寓一楼的值班室当好“守门人”。从60岁千到69岁,工资从100元涨到400多元,老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枯燥的生活内容,勤奋细心、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学生们的目光,平时很少投向这位整天乐呵呵地老人。
年龄最小的校工高超来自泌阳县的一个贫穷农家,今年才26岁。这次打捞行动中,他一直抢在前面,他总是说他最年轻,应该多出些力。
7位校工全部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在这次打捞过程中,每个人都争着干、抢着干,谁也没有嫌脏嫌臭。“农村的孩子难哪!”翟长兴对记者说,“每一分钱都沾着父母的血汗!别说2500元钱,就是25元,能捞上来,也要捞!”
王志电校长接受采访时说,本来,2500元钱数目并不大,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捐款解决巴新华同学的学费问题,但我们没有那样做。这次打捞行动,不仅是为了“捞钱”,珍惜劳动果实,更是为了保护神圣的人民币不受污损。
副校长冯鑫永动情地说,我们打捞上来的,不仅有金钱,更有比金钱价高万倍的品质和美德。
9月1日,记者来到打捞现场,当时打捞用的竹竿和木棍还放在化粪池边。在学校有关人士的帮助下,7位校工全部被请来了,打捞时他们个个抢在前面,现在却纷纷往后退,不愿介绍情况。“还有200块没有捞上来呢!要不是开学人多没法捞了,我们一定能把剩下的两张掏上来!”翟长兴遗憾不已。
王志电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已对7名校工进行了通报表扬,并将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王校长说,由于尚有一批学生要到9月17日才来报到,学校的开学典礼准备在9月18日举行。“我们要在开学典礼上讲一讲7位师傅从化粪池里捞钱的故事,号召全校2000多名师生向他们学习!”
傍晚时分,记者与7位校工握别。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共同创作了一个香气四溢的故事,现在又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去,不带走一丝芬芳。
图片说明:8月26日中午的打捞现场(左二为翟长兴)
摄影: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