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弘扬京九精神 秦沈再创精品

——中铁一局秦沈客运专线第四项目经理部创优纪实

2023年10月27日

京沈线是我国通行能力最大的铁路干线之一,它自北京经天津、唐山、秦皇岛,出山海关,沿渤海湾北岸斜穿辽西走廊过锦州达沈阳,全长841公里。京沈沿线是我国重要城市和煤、铁生产基地集中地带,还有东北林区的木材,鞍山的钢铁和机器设备等外运也多靠此线承担。京沈线是目前全国旅客列车最多,货运密度最大的铁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秦沈铁路客运专线是我国目前兴建的唯一一条准高速铁路,全长405公里,为复线全封闭快速铁路。它的时速将达到230公里。1999年开工,2002年建成通车。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中铁一局中了两个标段,承建45公里的路程。七个项目经理部1000多名职工一年来在秦沈线上奋力拼搏,知难而进,敢打硬仗,创造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再现了陕西铁军的本色。

中铁一局秦沈铁路客运专线第四项目经理部承担秦沈客运专线DK359+000~DK364+000段共5公里长的路段施工任务。线路途经辽宁省辽中县潘家堡乡、刘二堡镇、四方台乡。该地系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差变化不大,局部有低洼积水,属温带大陆气候,雨季集中在7至9月,地下水丰富,最大冰土层深达1.5米。管段主要工程有软土地基加固处理4.48KM,路基土方65.7万立方,中桥三座共172.15延米,涵渠25座共622.29横延米。

高速铁路是铁路事业发展的方向,而我国还没有修建高速铁路的经验。秦沈线是作为即将修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的试验线来修建的,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积累经验。因此工程质量的要求特别高,以往铁道部颁布的质量标准和施工细则在这用不上,秦沈线有一套专门的施工细则和规范。秦沈铁路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切靠数据说话,所有数据的采集、整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资料,这是交工的先决条件。这些数据资料将成为京沪高速铁路施工要求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秦沈铁路也是中铁18个局争夺京沪铁路入场券的一场激烈搏战。在秦沈线上谁的质量好,在未来的京沪线的建设中就可能争得更大的工程份额,否则就没戏。在这严峻的形势面前,各单位都使出看家本领,拿出绝活,在405公里的铁路线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精心组织 争创全优

中铁一局秦沈第四项目经理部100多人马和机械装备是去年6月进驻辽中的。当时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要在这一马平川的平地上修建5公里长,6米高,宽30米的路基无异于修筑万里长城。副处长兼四经部经理刘关洪深感肩负的重任。尽管是第一次出任项目经理,但凭他多年领导岗位上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对困难有着充分的考虑,并对干好工程充满信心。

为了打出中铁一局的威风,多创优质工程,力创精品工程。四经部制定了年度创优规划,对规划中的5个创优工程制定了严密的保证措施,层层把关,全方位加强质量过程控制,确保创优目标实现。工程质量要实现“三确保”:即确保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确保单位工程优良率95%以上;“两争创”即争创全线全优,争创精品工程5件。“两杜绝”即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杜绝大的质量通病。提出了“建一个工程,树一块丰碑,开拓一个领域,赢得一方市场”的口号。健全以第一管理者为总负责,组成上下结合、专群结合、自控与互控相结合的质量管理网络。

针对秦沈线全新的施工细则和操作规范,为确保工程质量,四经部对全体职工进行施工细则的培训学习,逐级考核,合格上岗,保证所有人员掌握具有秦沈线特点的新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对工艺、工序心中有数,达到熟练施工。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坚持培训取证,持证上岗。

对技术人员要求深入现场,随时对所管段工程施工指导监督。在外业测量过程中严格遵循双检制。内业资料要准确完备,能在资料上反映施工全过程。工程试验要求严格遵照秦沈客运专线《细则》要求,严格准确进行工地试验,每一道工序必须在上一道工序中实验合格后进行,并经常检查工程材料,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使工程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工程所需材料,除局统供外,全部由经理部统一采购,所有工程材料经试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经理部实行以总工领导的定期工程质量、材料质量、工程技术、内业资料检查制度,加强质量过程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确保“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实现创优目标。

中铁一局秦沈线经理部管段5公里全部在软泥里,不是水田就是鱼塘,因此路基软泥处理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为加固软土层,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加固软土地基新工艺。袋装沙井,粉喷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涵基挖填和抛填片石等。象袋装沙井工艺,就是要在长5公里宽30米的路基上用打井机纵横每米打一口径7公分深7米的井,然后把沙子装进蛇皮袋填压下去。这么长的路基打井要上万个,不要说打井、装沙袋,仅井口定位就是一件工程浩繁的工作。这项新工艺不但加固了地基,且利于地下水渗出,防止地面下沉。在5公里长的管段有大小桥涵25个,平均每200米一个。桥涵下的地基处理难度更大。他们采用粉喷桩、旋喷桩工艺,在下面形成一个个六七米深的水泥柱,向水泥柱周围高压注入水泥浆,从而使桥涵地基十分稳固。为处理软土地基,他们将6000吨水泥就这样埋在了地下。

设备是质量的保证。干什么工程就必须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否则质量无法保障。为此他们投资1100多万元,购置了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同时又花100多万购置了检测设备。平时用的检测工具因精度不够,在秦沈线上无法使用,必须买进口的,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测量标尺就2000多元,一个玻璃镜头2万多,在这方面他们舍得投入。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为保证工期奠定了基础。

在秦沈线上,工程质量的好坏不是拿眼看的,而是靠一套严密的检测数据来说话。像路基铺垫,每垫30公分,就要进行碾压,然后做K30实验,测试合格,才能继续铺垫。所谓K30实验,就是检测路基压实密度和土的含水量。工程完工后,工程队先自检,合格后填好检查证及分项验表附上报验通知单,经理部质检工程师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报监理工程师一并到场检查签证,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工程监理也是通过投标争取来的,他们也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监理员都是六亲不认,只看检测数据。数据合格,监理签字认可后,你的劳动才算得到承认,以此才能领到工程款,否则就是白于。一项数据不合格就得推倒重来。在东北,本来一年只有半年的施工期,而这期间又有两个月的雨季,路基刚碾压好,一场雨就可以让你前功尽弃,含水量一超标,就得把路面犁开进行晾晒,否则无法施工。因此工地上都准备了许多塑料布,天气一有风吹草动,就用塑料布把压好的路面遮起来。

为了使工程一次检测合格,四经部观测组几个年轻人不畏烈日炎炎,身背水壶,头戴草帽,每天带着工具沿五公里路基对45个观测面逐一进行观测并做出记录,回来后再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整理资料为路基分层填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在总工李晓峰的领导下,沉降观测组的内业资料规范、统一、标准,被局指认定为7个经理部中最好的,受到局指挥部的嘉奖。他们承建的DK360+455~DK361+450路段被局指挥长定为样板示范工程。以DK362+376为代表的1—6m三座框架涵被局指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科学管理 成效显著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而效益则是企业的生命。在组建项目经理部时,他就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项目部100多号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年轻人。经理部总共20人,除过司机、后勤服务人员,真正的管理人员只有12个。个个身兼数职。项目经理部虽然是临时单位,但作为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党政工团组织依然十分健全,刘关洪书记经理一肩挑,副书记孙光明既管党务又兼工会主席,既管生活后勤,协调路地关系,又抓文明工地创建和安全保卫。办公室姚主任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工程管理人员得40人,现在只有10来个人,这么繁重的工作,只有靠加班加点来干。在工地根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围着工程转,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即就是下雨天,工人可以得到休息,干部仍照常上班。虽然在沈阳附近施工,多少人连沈阳市都没进过。领导之间分工不分家,工作上团结协作,共同负责没有内外之分。经理刘关洪告诉大家,吃点苦受点累就是为了让大家多挣点钱,否则人浮于事,哪里来的效益。

在工程中,他们推行了一整套的承包责任制。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职工收入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对沙石土的运输进行工程发包,发包过程公开透明,不搞人情发包,不搞暗箱操作和一个人说了算。沙土石拉到工地一方多少钱班子集体研究后对外公布公开发包,谁拉来都行,只要质量合格。这样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凝聚了人心。铁路建设,工程款中占60%是材料费,而沙土石等地材又占材料费的80%。这些沙土石方基本都靠外协来完成。以什么价格向外发包直接影响单位的效益。为了核定材料价格,他们一天驱车500多公里,到十几个沙、石场寻找沙、石料样品。在摸清地材的产量、质量、单价、运距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价格,公开发包。拉到一方多少钱,按量计价。同时严把收货关,量方、开票、数车三人互相制约,减少漏洞。由于他们市场调查充分,管理严密,发包公开透明,结果价格是全局最低的。

在分配上,他们打破原有的工资界限,对机关干部实行岗位工资,在什么岗位拿什么钱,不搞论资排辈。对工人实行工程层层承包,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全新的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大家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工效成倍增长。预制涵钢筋工开始三人一天绑一个笼子48元,后来两人一天绑一个。而女工李晓英加班加点,苦练硬功找诀窍,一个人一天能绑一个,创下了局历史上最高纪录。不仅受到经理部的嘉奖,去年还被评为局“十大青年标兵”。同时她个人的收入也遥遥领先。“改革出活力,承包出动力,管理出效益”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产生了无穷的动力。

去年9月27日,四经部召开“大干60天”动员大会。大会战开始了,职工士气饱满,5公里的管段上彩旗飘舞,宣标醒目,施工车辆川流不息,大大缩短了循环时间,保证了预制质量。历经6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战风雪、斗严寒,奋战在秦沈生产第一线的四经部全体干部职工,终于于去年12月10日,出色完成了局指下达的战役计划,和处给年度计划,实现建安产值2200万,创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年15万元的好成绩。

今年一开春,他们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大干60天战役,用劳动竞赛等手段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上半年完成建安产值2700万元,实现成本盈余,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目前,他们正在掀起大干90天的第三战役,根据局指“扫清涵洞,桥梁主体完”的要求,逐工点签定责任状,封死后门,倒排工期,经理部的干部除完成各自的工作外,自7月4日起,每晚轮流进行夜间督战,现场办公。五公里管段路基施工已全线拉开,工地上车水马龙,机声轰鸣。路上各色彩旗、工程简介牌、宣传牌、安全文明标准工地牌、优质样板标志牌交相辉映。截止8月20日,随着DK362+908涵最后一组砼灌注完毕,管段25座涵渠主体全部完工,其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他们创造的4个精品工程,为确保一局管段全优奠定了基础。内业资料在全局评比是第一名,而铁一局在全线18个局中又是第一,标准化作业和文明施工是全局的样板,受到秦沈总指挥部的表扬和肯定。 (特立 孙光明)

上篇:世纪的句号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10/200010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10/13/34062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