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川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它不与春天的百卉群芳同盛衰,却在霜寒到来,草木黄落时傲然独开。它不同于凡花俗卉,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人,而以素洁淡雅、性格坚贞深得人心;它有逸士之操,君子之节。正如苏东坡赞扬的那样:“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这首诗既赞美了菊花的清奇多姿,又赞美了菊花的高洁品性,还道出了人们爱菊的原因。在祖国诗歌宝库中,有多少文人墨客为菊花留下了篇篇佳作啊。今天,我们赏菊咏诗,更具情趣。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晋代诗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唱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诗人白居易赞颂菊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孟浩然《过故人庄》则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刘禹锡更有“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的佳句;杜牧也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名句。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更是气势不凡。《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前两句写满园盛开的菊花,在深秋季节饱受风吹霜打,以至“蕊寒香冷”。其实质上是借花写人,借菊花的遭遇以喻社会现实。后两句狂飙突起,意思是说我将来如果能成为主宰春天之神,一定让它和桃花同时开放,分享明媚的春天。《不第后赋南》则是借咏菊以抒怀,通过对菊花的迎霜怒放的咏赞,抒发了作者决心起义的推翻唐王朝的志向和必胜信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常思念亲人,时届重九,倍思亲人,就写了《醉花阴·九日》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簾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篱”是菊圃的代称,“黄花”即菊花。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又清丽俊秀,用以比拟人的瘦,就把人的状态和神情都尽示出来。作者又在她的《声声慢》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凋谢零落的情景,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