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人口普查的发展历史,首先应该了解对人口进行调查统计的历史。对人口进行登记和计算,早在古代已经开始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人口登记和计算。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有人口登计和计算的国家之一。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公元前2200多年的虞舜时期,分中国为九州,开始有了我国最早的全面人口调查数字。殷商和周朝也都有人口数字的记载。如公元前1115年,我国约有1371.4923万人,公元前685年,约有1194.1万人。据史书记载,在周朝设有“司民”,以“掌登万民之数”,也就是调查统计人口数。秦汉时有“上计制度”,朝廷对统计区域内的人口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汉代的“算赋法”,隋朝的“输籍法”,唐代的“户籍法”,这些都是对人口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制度。“算赋法”规定,定期对人口进行调查以作为课税的依据。据当时调查,西汉平帝本始二年,我国有122.3362万户,计5959.4978万人,同时对各州、郡的户数和人口数也有详细的记录。
古代历史上其他国家也有对人口进行调查统计的记载。公元前六世纪罗马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创立“国势调查”制度,对国家的某些重要情况,包括人口数据进行调查。中世纪时期,俄国实行“人口检查法”,日本实行“子午造籍法”,即逢子、午年对户口进行调查,也都是对人口进行统计调查的制度。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古代的人口调查统计都是比较简单的,调查统计仅局限于主要人口数字。但近代和当今人口普查的出现,正是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推动下,在过去人口统计调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国际上公认的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美国在1790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从那时到20世纪50年代,可以称为近代人口普查时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这一新的技术成果,使人们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成千上万倍地增加,也为人口普查资料的处理汇总开辟了道路。从此,人口普查进入了其他现代化发展时期。
1950年,美国的第17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了由中央处理机、磁带输入输出装置、输助设备和金属磁带4部分组成的专门用于统计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1960年,美国第18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中,仅使用电子计算机设备对数据进行录入一项,就把汇总时间缩短了7个月,节约经费500万美元。继美国之后,其他各国的人口普查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日本1960年第11次人口普查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数据资料,挪威、印度、苏联等许多国家的人口普查,也都进入了现代化发展时期。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在人口普查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资料处理的能力,使普查项目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人口普查的各项组织工作也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查方法更加科学化,普查资料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使人口普查这一庞大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