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迎宾
灞河引爆
灞河两岸,风光秀丽。由于千年灞水的荡涤冲刷,在许多平缓的河滩积淀了丰厚的河沙,西安市灞桥区上桥村的村民宋找见凭藉买卖河沙,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去年9月26日清晨8时许,在宋找见的沙场上,铲车手赵辉指挥一辆买沙车驶入沙场。当他将第一铲起离沙坡,周围松动的河石“哗啦”滚滚而下时,突然一块硕大的“铁棒锤”赫然面朝地插在坍塌的河壁上。
“老板,这里挖出个怪家伙,不知是啥,死沉!”
宋找见听到喊声急忙跑过来,一眼就认出这块锈迹斑斑的“铁棒锤”是颗炸弹。“都不敢动,那是颗炸弹!”民工们听到喊声,纷纷远离。
接到报警,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闻讯派民警赶赴现场。紧接着,市局三处三科的排爆干警也火速赶到。经鉴定,这是颗1942年日军轰炸西安时投下的未爆航空炸弹,弹长158厘米,直径38厘米,重500磅,内装TNT炸药200磅。
第二天上午9时,风和日丽,40余名公安民警紧张地疏散着四方八村前来观看的群众。500磅重的航弹要避开沙场附近的民房,运往销毁地点,现场仅能动用铲车。
“谁当司机?”
“我来,这车的脾气我摸得透。”河场铲车手孟少锋自告奋勇。
“排爆开始!”现场总指挥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担任主排爆手的是副科长王炜。只见他把手一挥,民警廖格伟立即冲了上去,他俩用双手抱住弹体,铲车的巨口准确地插入航弹下方的沙石中,航弹缓缓地被转移到河滩上一处凹陷地带。王炜俩人小心翼翼地在弹体上安装了引爆体。
13时30分,几声清脆的引爆警拉响,“轰!”的一声巨响,这颗沉寂了57年的航弹终于露出狰狞的面孔,冲天的烟云腾空而起,炸点留下了直径达8.6米,深3.5米的锅底型炸坑。
户县排险
今年8月5日傍晚,在一辆红色警车的引导下,载着一枚重磅航弹的卡车,穿过西安城郊闹市,直奔户县余下惠安化工厂秦岭山区的销毁场。
这天上午7时许,位于市南郊的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徐家庄家属楼工地上,民工们在处理地基时,挖出一枚炸弹。经市局治安科干警勘查:这颗炸弹长1600厘米,直径180厘米,重450磅,内装梯恩梯炸药约30公斤。这是1942年日本轰炸西安时投下的爆破航弹。弹头、尾部引信皆已进入战斗状态,一触即发。由于年代久了,弹体外壳腐蚀,航弹色环、文字符号均无法辨认,采用人工拆除引信已不可能。
下午5时许,这枚随时都可爆炸的航弹被4名技术人员缓缓装上车。车队出发了,进入秦岭山区时,山路崎岖,路况险峻,拉航弹的车巅簸得十分利害,人人心里都捏着一把汗,10公里的山路整整开了2个多小时。当晚10时10分,运弹车终于安全到达引爆地点。正在这时,天气突变,雷电交加,为了防止雷电产生的感应电流诱爆航弹,3名民警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和精湛的技术,将引爆体安装在航弹上,又连忙测试线路、数据。3时55分,起爆器上的氖灯发亮,充电完毕。接着,三颗信号弹划破夜空,操纵人员迅速压动按钮。“轰!”的一声巨响,航弹安全引爆,参战的15名同志方才露出了欣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