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安康旬阳县境内的旬河,发源于秦岭山脉的青山峻岭之中,由于沿岸工业污染甚少,植被覆盖率高,旬河如同玉带,蜿蜒于青山之间,河水清澈碧绿,以其充沛的流量成为汉江的最大支流。
景色美丽,不代表富饶。蜗居于青山绿水之间的住户,多年来习惯于几亩田地,一头耕牛,过着男耕女织的乡间生活。
90年代初,当改革之风又一次吹绿大山时,该县领导把目光盯在了旬阳的群山。经探测,地处扬子地台边缘“山柞镇旬”是成矿有利地带,尤其是居于旬阳县境海拔1000米的青桐沟竟然蕴藏着居于亚洲第一的汞锑矿!泗人沟至南沙沟一线还有丰富的铅锌矿……
旬阳,打破了多年的寂静。终于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为解决贫乏的资金,该县提出用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一时来自于福建、广东以及陕西诸县的“淘金者”云集旬阳,从事民营矿业开发。矿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一跃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拉动该县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地处“秦头楚尾”的一枝新秀。
但是,事物发展总有相对矛盾。过去,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特别是一些资源富集区乱采滥挖,部分尾矿、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旬河,地面植被破坏,一遇暴雨,泥石俱下,加之沿河日益增多的工业“三废”的排放,使旬河灾难深重。
汉江,现在是我国唯一可直接饮用的淡水河流,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之源。旬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污染旬河,等于污染汉江!
旬阳,开始感到环保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位县上领导告诉记者:如果说资源开发之初,由于环保意识差,监管与治理不力,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话,那么,从去年起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县上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将环保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前来开发的业主所有建设项目,环保部门提前介入,严把审批,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防止新污染。对已开发的企业,采取“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企业治理为主,对不合环保规定,治理不力的坚决取缔。从而,使当地生态环境重新恶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地处旬河上游海拔1000米深山的青钢沟汞锑矿业有限公司,成立5年以来,始终重视环保,不断投入资金,加强环保设施改造,相继已投入300多万元,是原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方案确定环保投资的2倍。据该公司总经理杨荣耀介绍:汞锑矿一般污染较大,他们在建设时就将环保放在重要位置上,投产后相继建了导洪洞、二级尾矿坝等项目,从冶炼厂排放出来的废碴废水经分离后,才能排放,将污染降到了最低。
当地重要的资源开发区:泗人沟矿、构元铅锌选矿厂、关口银联选矿厂等,也都做出大动作的治理污染措施,投巨资、下狠心搞好环境保护,碧水蓝天又逐渐回归旬阳矿区。
同时,该县还先后对土法炼汞,“三小”提金等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共取缔25套炼汞设备。对67家工矿企业下发了限期整改令,要求按规定时间治理污染到位。
目前,在旬阳以前那种不顾污染,只顾眼前利益乱采滥挖、肆意排污的现象大为收敛。初步又恢复了山青水碧的景象。
但是,矿区污染的控制,生态环境的建设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旬阳采访时,记者依然不时发现有一些死角中的小矿的“三废”仍在污染旬河。虽然旬阳的环保迈出了艰难的一大步,但彻底摒弃那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的做法一时还难以杜绝,环保警钟仍须长鸣。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