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锋
塔里木河流域近50年来的生态史其实就是一部胡杨的伤心史。
在若羌县铁干里克一带,记者在沙漠公路两侧,曾目睹胡杨死而不倒的悲壮,她巨大的身躯挺立在茫茫大漠之中,仿佛仍在同狂风作战,又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心酸的往事。
胡杨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距今约有300万年至600万年的历史。她耐盐碱、耐干旱,不怕酷热严寒,对抗着沙漠的侵袭。我国的胡杨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5个省区境内,新疆的胡杨面积占全国的91%。沿塔里木河流域呈走廊状分布的35.2万公顷胡杨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胡杨林。胡杨与新疆的绿洲齿唇相依,守卫着新疆人繁衍生息的土地。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反映的事实却令人深思。1958年,国家综合考察队统计,塔里木盆地生长着780万亩胡杨林。1979年,新疆林业航测时,胡杨林已减少到420万亩。塔里木河下游两岸的胡杨林带被人们称为“绿色走廊”。据史料记载,18世纪40年代,这一地区有胡杨180万亩,这里水草丰茂,牧业兴旺,人们安居乐业。到本世纪50年代,胡杨面积减少到100万亩。目前,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仅剩11万亩。
是谁制造了胡杨的惨剧?是人类自身。
从1950年到现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毁林开荒。90年代初,塔里木盆地第三次开荒浪潮势不可挡,一项粗略统计表明,10年来,塔里木盆地新开垦土地面积超过300万亩,仅1998年以来,开荒面积就达70万亩。
开荒是为了生存,但是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记者今年在棉区阿瓦提县了解到,前几年,棉花价格十分诱人,种棉花成为一个非常赚钱的行当,当时一些企业、个人在这里掀起了开荒的热潮。但从去年开始,棉花价格大跌,开发商们发觉无利可图,屁股一拍走了。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整片整片的动辄上万亩的撂荒地,没有种一根草、栽一棵树,土地裸露着。专家指出,用不了多少年,这里将变成一片沙漠。
胡杨遭受毁坏,风沙向人类发起了进攻。英苏70年代前是一个牧业公社,有20多万头牲畜,牧民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好景不长,1972年塔里木河断流,再加上当地建设一条砖路,砍伐大量胡杨烧砖,致使胡杨大量死亡。英苏失去了胡杨的保护,牧民被风沙赶向其他地方,这里成为一个“空壳村”。塔里木流域的农作物每年都要遭受风沙灾害,损失惨重。
护林员们也陪着胡杨一起伤心。库尔勒市林业局干部李双成说,他们局下属的胡杨管理站有10名护林员,护林时都挨过打,有的护林员的房子被当地人放火烧掉,羊群被烧死。
记者曾采访过两位维吾尔族护林员,他们是夫妻,常年住在胡杨林区,生活之艰辛超出常人的想象。但他们不为自己的困境叫屈,让二人伤心的是,一处又一处的胡杨林遭受毁坏,他们却无能为力。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方关注下,新疆已经开始展开保护和拯救胡杨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