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举
蜀汉丞相诸葛亮,向以执法严格著称,为了国家,他敢于“刑上大夫”,对地位仅次于自己的李严予以惩处,由于出以公心,就连李严也是服气的。
公元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死,17岁的太子刘禅(阿斗)即位。刘禅年轻,又是个庸才,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恩,身为武乡侯、丞相又兼益州牧,辅佐这位不争气的阿斗执政,他深知责任重大,事无巨细,皆亲自从公决断,严肃法纪,令行禁止,颁布法令“蜀科”,加强中央集权。这样一来,百姓称颂,万民感德,但却引起了豪强大族的不满。扬武将军法正给他写信道:‘我们刚用武力占据益州,还没有恩德于地方,依主客之关系,应多施恩德才可。愿你把刑罚、禁令放宽,以慰他们。’诸葛亮针对西蜀社会风气,回信说:“刘璋暗弱,从刘焉以来,法令不明,刑罚不严,蜀土人士,专横跋扈,为所欲为。宠爱他们,给以高位,官位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顺从他们,给以恩惠,恩惠到顶,他们反而轻慢无礼,所以造成一些弊端。现在推行严明的法令,恩德和尊荣相辅而行,赏罚并用,上下就有秩序,这个治理国家的要领,是很明显的。”
诸葛亮认为“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他主张“明法”,反对“滥刑”,且告诫典刑官说:“决狱行刑要慎重,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偏偏尚书令李严,居功自傲,弄虚作假,诸葛亮就拿他开刀。
李严是蜀汉的开国元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他同诸葛亮一起受到刘备遗诏,共同辅佐刘禅。李严本人与诸葛亮的交情也不错。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正当蜀军乘胜大败魏军之际,粮草不继,李严不想方设法筹措,反写信向诸葛亮谎报军情,告急说:“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诸葛亮乃谨慎之人,怕后方空虚,在惊疑之中,只好兵退汉中。然而这个李严却奏刘禅说,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可以看出,李严在欺上瞒下,耍两面派。待孔明令人察访,得知李严在遮饰己过,置国家大事于儿戏,大为恼怒,上书刘禅,将李严尽削其职,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闲住。
诸葛亮严惩了李严,官风日益清正廉洁,人人自求奋起。他回到成都后又反用李严之子李丰为长史,给以充分信任,与李丰讲军论武:存恒将士,这种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的气度,增强了蜀国上下的安定团结。
公元234年,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与世长辞,整个蜀国上至下,男女老幼,无不痛哭。李严得到消息后更是放声大哭,说:“我实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接着也发病而死。
晋朝人习凿齿评论说:“法行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诛之而不怒,正是对李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