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璟安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造成这种民富国强的大好形势,原因种种,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隋盲目排外,不以为然,他曾对侍臣说:“隋炀帝性好猜忌,痛恨胡人,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有何效益?”贞观四年,西域各国派遣商使来朝,太宗准备亲自迎接,表示重视,大臣魏征却说:“听任外商往来,与边民互市,就可以了。待如上宾,反而不好。”太宗遂止。从此,听任外商自由往来,互市互利,成为唐王朝一项对外政策。
商品经济对外开放,外商大批涌人中土。当时外商主要汇集在以下三个城市。
一是长安(今西安市)。朝廷将长安西市划为外商集中区。这里的外商主要由西域丝路而来。他们有的开“酒店”,借“胡姬”陪酒赚钱;有的办“质库”(当铺),“举质取利”;有的建“波斯邸”,放高利贷发财。更多的是作珠宝木材生意。
二是扬州。扬州依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对长安和广州的外商有强烈的吸引力。唐肃宗时,田神功率军大掠扬州,仅大食、波斯的外商就死了几千人,可见扬州外商之多。
三是广州。这里的外商人数最多,主要由海上丝路而来。玄宗时,广州珠江中停泊的婆罗门、波斯、昆仑的商船不知其数,船上,“香药珍宝,积载如山”;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以及白蛮、赤蛮的外商也往来如鲫,争夺生意。唐代广州外商最多时,据估计有10多万人。
唐代的外商大多称为“商胡”,商胡在唐代文献中,亦称“贾胡”、“胡客”、“番商”,而更多的称为“商胡”,主要指大食(古代阿拉伯帝国)、波斯(今伊朗)的穆斯林商人。他们是我国回民的先民。据历史记载,大食曾派了37批使者来唐,个人自发的来唐更多,他们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与外国通商,给唐王朝带来巨大财富。每年的商税、市税收入,广州市舶使的关税收入,在唐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不法的官吏百姓也趁机发了财。凡在广州做官的,“靡不捆载而还。”安禄山在叛乱之前,曾利用职权,与外商合资经商,每年得“珍货数百万”。定州人何名远,在官府驿站旁开黑店,专以偷袭外商为主,最后,“货财巨万”。官吏的盘剥,经常激起外商反抗。武则天时,昆仑外商刺死广州都督路元睿,然后航海亡命。肃宗时,大食、波斯外商联兵焚掠广州城,刺史韦利见吓得翻城逃走。尽管如此,唐王朝却始终没有改变既定的对外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