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约400平方米的葡萄架郁郁葱葱,葡萄架下,分别为轮班休息室和组员活动的5间平房。活动室雪白墙壁上,整齐地挂着铝合金框的民主管理、班组分配、工作职责等项制度;房前花坛里,各种花卉竞相绽放;鱼塘里,数百条红鲤鱼畅游池中。
乍一看,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颇有情趣的乡间小站,其实,你是走进了西安车辆厂机运车间调车员班的职工“小家”里。
看着这一切,谁能想到,这个班曾是厂里的老大难?
提起过去的调车员班,没有人不摇头:18人人心涣散,自由散漫,上班迟到早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经常完不成任务不说,还三天两头出事故,是出了名的“事故大王”。如果到他们的休息室去找人,没有一间能进得去,更衣柜、工具箱破烂不堪,工作服。臭鞋烂袜子到处乱扔,老鼠在房子里打洞、做窝;门前的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
他们的工作性质是露天作业,整日风里来雨里去。工作之后,没人愿进这样的休息室,更不愿在班组里多待一分钟,班长经常为派活找不着人犯愁。
为改变这种情况,车间党政工领导经多次商量,将“建设家园”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作为突破口,出主意、想办法、投资金,动员班组建设自己的小家。
领导的关心支持,使职工的巨大潜能喷发而出。所有以前看似无用的东西被职工们充分地利用起来:淘汰的卧铺被改造成舒适的沙发;报废的墙板成了装修小家的好材料;几根废旧管子焊成暖气包,解决了十几年冬日取暖难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班组节约下来的钱,铺地板砖,粉刷墙壁,挂装饰画……
温暖舒适的“小家”,像春雨滋润着每一个调车员的心。但是,真正把班组成员的心凝聚在一起的,是他们在建家过程中不断丰富拓展的民主管理。
他们将班组民主管理制度上墙,重要问题民主决定;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接受监督、评议;奖金分配按考核内容公布于众,奖罚分明、透明,从1997年建家以来,班上从未发生一起因分配不公开和侵犯组员利益的事情。组员们说:“我们班的成员们像兄弟一样坦诚相见。”
“建家,使调车员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间主任赵西良深有感触地说。3年来各种责任事故、质量事故、人为事故实现了记录;过去,入厂物资车因不能及时排出卸车,每年向路局交罚款50余万,最高达70余万元,如今降至14万元;过去一有紧急任务,不是要求管饭,就是要加班费,现在是从不讲价……班组各项指标创出历史新高。1998、1999年,厂里担负铁道部下达的24列G70专利1080辆和为坦桑尼亚出口81辆液体集装箱任务,他们主动承担起车辆试管、试压和分外任务,千方百计,精心组织调运、编组,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上级部门高度赞扬和工作嘉奖。
调车员班在建家中迅速成长,有2人成为工厂技术骨干,2人被厂团委评为“青年岗位能手”,3人被工厂评为厂级先进个人,班组管理科学规范,连续三年各种竣工车辆出厂完好率达100%,按时出厂率100%。班组连续两年被厂里授予“火车头班组”,1999年被铁路总
工会和中
国铁路机车车辆公司授予“模范职工小家”。
本报记者 杨令青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