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就这样一个小城,每天却吸引20万人来参加第七届农高会。据保守估计,这期间总人流将达百余万。如此大的客流量,给当地吃住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却也形成了奇特的新景观。人们形象地比喻农高会是:记者“跑会”、农民“走会”、小商贩“挤会”、企业家“赶会”。记者是开幕前3天来到杨凌的,未料已无处可居。原预定的供记者们下塌的宾馆床位严重不足。接待组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说,连远在眉县的汤峪邮政宾馆都住上了前来采访的记者,每天早晚接送。因为记者“超编”严重,建议“跑会”。寻问得知,“跑会”就是自行解决住宿。难怪,马路边上常有人举着木牌,上书“住宿”二字,一些宾馆居民家庭旅馆借此上抬价格,没有卫生间的三人间,每床位要价90元。还有记者跑得更远,夜宿西安,朝奔杨凌。
农高会成为农民关注的盛会。科学种田、养殖成为农民关心的大事,农博会尚未开始,四乡八镇、附近县区的农民结伴而至。在农业机械露天展区,农民们对打麦机、收割机、播种机看了又看,相互探讨机器的原理,估算价格。杨凌区杨村乡一农民欲购买一台播种机,记者问他,5000余元的东西舍得买吗?小伙子爽快地答道“买”。他和许多农民一样舍不得花一两元车票钱,是走着来参观的,农民们管这叫“走会”。富裕后的农民们东走走,西看看,在展览中心会场流连忘返。
小商贩们向来是见缝插针,不愿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杨凌街道两边,呼啦啦刮起一阵红蓝条塑料布旋风,一夜之间,数百个小棚站立街头。卖鞋卖袜和小饭馆相邻而居。羊肉汤锅边,就挂着衣贩的成衣,热浪熏得衣服能滴下水来,主人们却相安无事。小贩们前来“挤会”,挤得街道多处堵塞,人们对此好像很宽容。大家都说,让小贩“挤会”发些财。
企业家也不放过一次展示企业的机会。大大小小的老板夹着材料四处散发。杨凌一企业生产生发产品,一进新闻发布会场,老板大讲特讲产品功效,还请来了两名患者讲疗效。末了,瞄准一名即将谢顶的记者做产品宣传。会后老板,直奔记者驻地,欲再次展开攻势。据说,他下午还要赶赴其它几个地点。505集团等一批企业早早与组委会联系前来“赶会”,推出产品,招聘人才。“赶会”也不是想“赶”就赶,时间是算好的,顺序也提前排好,就看企业怎么展示。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