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谈“忍”

2023年10月27日

文/巫其祥

“忍”关系到一个人的立身行事,故不可不讲。在待人处世中提倡“忍”,这是道德修养不可忽视的方面。荀子认为:“志忍私心。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就是说,立志时要克服私心,然后才能为大家着想,行动时不任性使气,然后才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当然,时代不同,人们的认识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听主张“忍”的内容和目的,与古人已大相径庭了。我们今天讲“忍”,就是讲谅解,识大体,顾大局,邻里之间,同志相处心平气和谦让有礼,求同存异,保持融洽。陈毅在《六十三岁抒怀》一诗中写道:“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陈老总这种博大的襟怀气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不忍”要伤和气,破坏团结,甚至闹出人命,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年青人比较容易犯,因为他们血气方刚,阅历较浅,逞强好胜,易动肝火。常因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互不相让,恶语相加,拳脚相向,甚至刀光剑影,最后酿成大祸,家破人亡,追悔莫及。一言以蔽之,小至家庭,大至单位,在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提倡“忍”字精神,于国家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个人的安身立业,其益莫不大矣!奉劝人们,不妨记住这个“忍”字。

我们讲“忍”,不是消极的“与世无争”,也不是无原则的忍让,更不是宗教所宣扬的“爱人如己”和“要爱仇敌”的那种忍让。宗教提倡的忍让,无非叫人“逆来顺受”、“安于苦难和耻辱”,把一切阶级压迫同宿命论联系在一起。这种忍让,对人民来说,是起着麻醉作用的精神鸦片。

有道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东坡的这番夫子自道,倒是颇有见地的。

唐人张公有一首小诗:“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此诗不长,却道出了一条颇有价值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善忍者事成。

上篇:试把“紧箍”作官帽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11/06/34150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