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云龙
说平利是“边城”,只因地理位置而言。《平利县志》称其接巫峡、衔川鄂、路通八州、水走三省;巴山苍茫雄奇,溪流回转通幽,遍山葱茏,田园秀丽。因有雄关险道,有阡陌利川,有山之高峻,有水之丽美,故取名平利。
平利城倚山面水,落在一片狭长的谷地上。走进城中,方知县城是从半山腰日趋向下发展的,巷道总是曲曲折折,古城墙始于城西一个名叫瓮城的地方,既不高也不绵长,周身以土坯和石头砌成。斑驳颓废的身上已有了苍凉。
老街在城南,一条石板路铺就了老街,老街就有了些岁月。而岁月的久远,就有了小巷的幽深古老。那小巷大多是青石铺就,青瓦、黄墙、飞檐、翘壁等古朴气息浓郁的建筑随处可见。静时串小巷,人已走远,那“通通”的脚步声却久久不能消失,似对人诉说悠长的历史。
平利地貌嵯峨,山挟川而驰,川带河而迤。西河大桥拱在坝水之上,原本的县城就在桥东,沿西河大桥向西,建4米新正街一条,栋栋高楼,摩肩耸立,有绿树相衬,人丁兴旺,已成闹市。
距城西15公里的女娲山,主峰中皇山海拔近千米,具有独特的风光,每逢雨后天晴,水蒸气上升,形成云雾,随风飘动,被称之为“云海”。透过云海,看红日东升,俨如海上日出。女娲山得雪独早,故“中皇晴雪”为平利八景之一。
历代志书上均有记载,为颂扬女娲“炼石补天之功”,夏代在女娲山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山庙,香火极盛。“登探者游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相传武则天巡视房州,途经平利,投宿女娲庙,认一小僧为子,小僧死后葬于庙东侧,故称“太子坟”……如今,汉白公路新辟女娲山复线,东去湖北神农架,南越巴山长江,并可西出安康,入汉水,至西安。
传说真假且不论,平利自古出人才倒有实据。文有甘棠,画笔走山水花鸟之秀丽;武有乾五,显出大革命英雄本色;名人雅士,志士仁人,层出不穷。
站在已穿越了数载时空的隧道口上,多次去平利,感触颇深。首当平利茶给我印象深刻,每年都有数百万斤茶叶远销全国各地,尤以八仙云雾、三里垭毛尖因地理环境独特,成为十分珍贵的茶中佳品。那年去平利,一学友以烧沸的山泉水冲沏一杯正宗的八仙云雾茶,只见茶杯的边缘上浮气氤氲,似云似雾,茶色碧绿澄清,茶味醇和鲜灵,茶香清幽飘逸,饮之神清气爽,通体舒泰,至今令人难忘。
然而,真正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平利人的纯朴民风和热情好客。
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朋友约到平利一玩,便到了一住户家。这家户主姓徐,家是小院,却自成一体,屋内和煦如春,置身其中,就获得一种温暖的感受;茶是三里桠毛尖,饮则满腹异香,全身爽快,堪称佳茗。主人忙前顾后,热情张罗,一个时辰备好了酒席。室内宾客齐聚,桌上山珍佳肴,其味妙不可言,尤其是那山药炖土鸡,加上竹笋佐之,土罐烧成,令人回味无穷。这徐家主妇姓马,人美丽,言语也动听,热情温柔有若山溪流水,硬是与宾客人人碰了双杯白酒,还称不胜酒力,令我等众人为之汗颜,感叹只有平利这方水土,方养得这等可人。
平利,真是一个令人难以释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