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本报维权部记者们围绕着舆论监督和工人报的维权报道进行了讨论。
王仓盛:我就要离开维权部了,我的体会是新闻舆论监督一定要坚持六要原则:一是要出于公心,二要服务大局,三要事实准确,四要把握好度,五要以理服人,六要遵守纪律。一年多来维权部先后报道维权方面稿件260多篇,初步统计有85%以上的问题在新闻舆论监督下得以妥善解决。截至今年10月底,采写编发的稿件被省电视台摘播200余篇,被工人日报、文摘报或其它报纸转载的达60多篇。不少职工、企业送来感谢信、锦旗,给我们以鼓励,使“维权”报道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郝振宇:其实,也正是职工们的支持方更加激发了我们作为工人报记者为工人代言的责任感。现在由于劳动关系多元化,职工与企业、与国家利益会有不协调处,处置不当还可能激化,而同时由于企业、政府部门工作不到位,法制不健全,职工在权益侵害时只有寄托于传媒。因为在中国,传媒既是党的喉舌又反映民众呼声,经过传媒关注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许多群众把记者工作看得很神圣、崇高,记者因此也有了“青天情结”。
王仓盛:我们特别强调记者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记者不是警察,不是检察官,不是审计干部,而是事实的报道者,意见的反映者。只有客观、公正、准确,真真正正为职工、企业、工会说了话,才会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说实话,对于那些眼巴巴的职工,我们大多只能给端水让座,谈谈政策、法规、维权办法,有的什么问题都未解决,但他们仍很感动和满足。因为这些人上访到处碰灰,在这里得到了安慰和体贴,有的连路费都没有,记者还得给五元、十元的饭钱。我们正是通过采访和接待实现沟通,达到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
现在维权,我最大的困惑是舆论监督氛围不好。由于出现党风、政风腐败,法制不健全,有的单位稍一批评便打上“山门”吵吵闹闹,有的跑到领导那里告状,有的把盖上大红印章的假材料四处散发,有的以上门沟通为由,实为否定报道,目的想使其侵权行为合法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维权,必须从党风、法律上着手,只有唤醒全民法律意识,一旦被侵权,他们将不再找记者,而找法院,找律师,那才是法制社会的正常现象。
焦晓宁:由于维权报道的特殊性,在采访时更要认真、扎实。去年为报道北郊“黑作坊”问题,王主任连续三天夜晚摸黑去看工人到底被迫工作到什么时候,回家还接连接到几个恐吓电话。去年我采访某地工商部门乱收费,暗访两夜未有收获,但几经周折拿到了所有证据。当最后与其领导见面时,他虽矢口否认,最后不得不低头认账,稿子未发出问题已得到解决。所以讲扎实采访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对于群众对记者的青天情结,固然有民主意识问题,但也与官僚作风有关。前不久,合阳县供销社职工到政府上访,从早上等到下午4时,县上竟无一个人出面接待。群众意见很大,他们认为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当有个说法。
辛国强: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了,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历史因素制约,中国人的民主法制意识尚未彻底觉醒,因而在受到侵权时只得四处求告。在此情况下,群众只得希望舆论发挥作用。面对群众的希望,记者只有加重责任感。新闻是时代的记录,明天的历史,应真实记录,力求揭示问题的本质。而社会也应树立宽松开放的心态。中国新闻不同于西方,中国自古很看重道德力量,这对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感、责任感是一个有力的鞭策。
宋宗合:新闻要讲求接近性,许多地方老百姓缺少法制意识,受了怨屈埋在心里,随遇而安。贴近方可倾吐,记者应贴近他们,唤起其维权意识。职工的信任感唤起了我们的责任感,有时我们哪怕呼吁一声也是对他们的安慰。
邰荣军:我是一个新兵,但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前一阵去渭南某地采访正遇见工人堵路,但工人们一听是工人报的,忙喊是咱自己的记者,给腾出一条路来。此情此景产生震撼力,当记者应有为老百姓请命的责任感。
王仓盛:工会是职工的代言人,工人报理所当然应与工会职能同步。但作为舆论媒体,是通过为职工代言达到维权的目的。应不媚俗,不单纯追求卖点,只讲新闻事实,把握好度,把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