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业作为经济百业中的一业,它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近年来,陕西的图书出版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以总体情况来看,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图书出版业现状如何?现有的图书出版存在哪些问题?以后应该走一条怎样的线路?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西安多家图书销售点,采访了众多业内人士,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
现状:改善售书环境,增强出版力度
今年9月,西安市图书大厦的开业,对于并不十分景气的图书出版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憾。这个斥资上亿元的现代化书城,成为重振图书事业的一个起点和标志。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全国几百家出版社的分类展区,读者在这个超市化的书城中自由选购图书。接受采访的许多读者(包括外地读者)对这里的购书环境都称赞不绝,许多出版社也认为市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售书环境,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
进入千禧之年,我省的图书出版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据了解,陕西省现有15家出版社,今年出书3500种,图书再版率达到45.2%,出版社总数排在全国前10位,出书量排在前5位,并出了一批好书,分别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和“百刊工程”等奖项,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问题:内容局限、精品不多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图书出版业的许多不足之处。
我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因而教辅书在出版量中占到了大半。自从国家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后,教辅书籍的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陕西省人民出版社社长周鹏飞认为,任何出版社绝不能依靠某类书生存,内容局限是出版社的间接杀手,因为出了书卖不出去会制约整个出版社的发展。应该丰富图书内容,逐步改革过分依赖教材、教辅的状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出版内容,优化图书出版结构。
我省出版业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精品不够多。尤其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还很少。拿文艺作品来讲,文化散文、思想随笔、名人自传相继过热,纯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比较沉寂。但去年以来,外省一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令人刮目相看,如《人间正道》、《十面埋伏》、《我是太阳》等累计印数都在10万册,而我省就显得相对薄弱。
对于为何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省出版局图书管理处处长李天增认为,除市场等原因外,主要是因为一些编辑人员历史使命感不强,满足于指令计划,习惯于在一张平静的书桌上讨生活,并且对读者需求不甚了解,闭门造车,形成“辛辛苦苦编书,忙忙碌碌评奖,一古脑儿塞进库房”的不正常现象,造成我省图书优质品寥若晨星。
前景:机遇多多力争出版大省
虽然我省出版业存在问题较多,但其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给陕西省营造了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我省图书出版业也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朝出版大省目标迈进。 (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