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丕志有一句俗话:忠心保家的狗,见异思迁的猫。在人们眼里,不论主人如何对待狗,也不论主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狗总是忠心不二,矢志不渝,因而狗的名声很好。而猫却差远了,猫很在乎主人对自己的好坏,如果主人对猫采取暴行或虐待,猫就不再留恋主人,而选择“负气出走”,到其它地方寻找栖身之处。猫的这种反叛造成猫的名声不佳,人们从而形成扬狗抑猫的思维定势。我不这样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忠心是一种美德,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狗忠心于主人,一切都听从主人的安排,令行禁止,循规蹈矩,一心一意,不敢有丝毫怠慢,以至彻底依附于主人。假如主人是一个善良正义之人,那么狗就从善为善了,狗越卖力,其所做的善事就越多,狗的忠心就属于精忠、忠义、正义了,这时狗的忠是美德,狗可称为义犬。这就无可挑剔了。可是如果主人是恶人、歹人,那么狗就成了助纣为虐者,狗越忠心,越出力,做恶就越大越多,这时狗的忠心就是愚忠,狗就成了恶犬,不再站在正义的一边,而是走向正义的反面。出现恶狗酒酸、桀犬吠尧的事了,忠诚导致作恶。这时狗的忠心就变成了最严重的恶德。狗是最缺乏独立品格的动物,因而注定它的命运是一切撞大运,碰上个好主子,就干些好事,碰上一个坏主,就作恶多端。狗永远不曾主宰自己。人类充分利用和褒扬狗,就是看中了狗缺乏独立性的狗性,喜欢他“肩膀上没有自己的脑袋”。
而猫不同于狗。猫虽然看似软弱,斗不过张牙舞爪的狗,但具有相对独立的品格,猫有一定的独立性。捉老鼠是猫的天职,即使主人不想让猫与鼠作对,但猫不会忘掉捉鼠的原则。当主人实在看不起猫,残酷地虐待猫的时候,猫便有了自己新的选择,并非赖着不走,一耍“猫脾气”,一走了之,从而免于成为任人驱使、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下三滥。猫不贪图富贵、不委曲求全、不坐享其成,这样可能造成居无定所甚至变成野猫,但猫敢做敢为,从这一意义上讲,猫的品格比狗的品格高尚得多。而正是因为猫狗品格不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农村很少有野狗,而经常发现野猫。野猫的命运,颇象老鼠,人人喊打。而我觉得野猫有骨气,是可敬可爱的。
我喜欢猫而不喜欢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