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无月的夜晚,西安市西光实验小学。
400多位一年级学生家长,正聚精会神地听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国琪“讲课”,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家长们手里“沙沙”记笔记的声音。
鉴于家长们强烈要求,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延长到了两个多小时,有的孩子已在家长的怀里睡着了。
这是西光实验小学今年以来开展的第二次“家长学校”活动。课题是“如何缩短孩子入学适应期的几个问题”。讲课结束后,一位家长抱着已熟睡的孩子对学校领导说:“值,工作再忙也值。”
怎样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首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西光实验小学采取家长“点菜”,专家“烹饪”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授课的形式,使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紧密相连,彻底跳出家长会的旧模式。
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们都是由家长自己从各班、各年级推选出的代表。这些代表是家长们认为各方面素质较高、并且在单位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人。学校通过和家长委员会研讨,征询代表们的意见,听取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所遇到的疑惑,然后依据家长所提问题分类开出“菜单”。
“菜单”开好了,如何“烹饪”?家长学校与西安市社科院家教研究所长期挂钩,将“菜单”提供给专家,专家们根据家长所点之“菜”进行“烹饪”,家教研究所王所长亲自“下厨”。仅王所长一人就先后选取三项“菜单”内容,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并撰写出专题讲稿。
家长们对家长学校的反映也非常积极,每次活动几乎都无人缺席。一位家长说,以前和学校的联系只有家长会,感觉就是学校硬给你灌一些和实际有距离的东西。现在好了,我们家长也能参政议政,也可以提出希望学校怎样教育孩子的建议,还通过听课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有高素质的家长,才有高素质的孩子;有一流的家长,就有一流的孩子。”西光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孟祥翼坚信这一点。这启示了人们在现代教学中,除了教育学生外,绝不能忽略家长这一处于学校与社会之间具有催化作用的群体。
当记者问家长学校以后是否还会办下去时,该校校长唐复耀说,“当然办,不但要办,还要办好。”看来,家长学校“菜单”上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了。
本报记者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