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看到两则消息,一是苏北几个“先富者”听说某地有不少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于是便带着钱物驱车数百公里前去救助。令这些“先富者”们始料不及的是,在当地一个镇中学,破旧的会议室里居然摆着一溜易拉罐,教师还从20公里外的地方买来新鲜水果,而中午的招待费用更是可观。另一则消息是,一位记者在粤西湛江市采访时,有的区县一年财政缺口达1000万元,行政开支预算才400多万元,可招待费用却高达八九十万元。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但也有一些劣根性,“打肿脸充胖子”便是其中之一。有些地方尽管穷得叮当响,可一些人总显示出“财大气粗”的气派。有些地方的官员在争取扶贫资金时一副可怜兮兮、叫苦连天相,可扶贫资金一旦到手,立刻就变了脸,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气势。据悉,在某些区县,机构改革中本应取消的招待科竟从办公室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所谓的“机关事务局”,增加人员编制和财政拨款,并配备高级轿车。招待部门成了“香饽饽”,招待人员则成了“吃得开”的干部。这般造次,那有限的财政拨款不捉襟见肘才怪哩!
要改变“扶贫”为“扶吃”的现象,国家要采取措施,对扶贫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审计,看看这些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如违反财经纪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同时要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一个干部是不是廉政,老百姓看得最清楚。而只有全民都参与监督,“扶持”才不会变成“扶吃”。
(赵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