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广场地区是西安对外形象的窗口,各项秩序的好坏历来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也是政府各部门管理的难点。为搞好这块特殊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在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已有9家之多的行政职能部门恪守职责,保一方平安。然而就在这重重管辖整治之下,每日仍荒诞地上演着一幕幕纷繁杂乱的人间闹剧。一些盲流和不法分子的坑蒙拐骗时有发生,倒票成风、假票肆虐。在不到一公里长的东、西八路开设的发廊有40多家,个体旅馆十几家,卖淫的、嫖娼的、敲诈的、沆瀣一气、嚣张一时。非法经营的欺诈勒索花招迭出,从“拉地雷”、“吃黑饭”、“数钱”到“中奖”,可谓机关算尽,防不胜防。营运车辆也叫嚣呼东西,强拉南北客。拐的、摩的随意停放,堵塞交通,还有……。等等不胜枚举、辱没“市”风的丑恶现象,让人困惑不解,报怨之余生出些许愤怒,不禁厉声道:这么多执法部门到底在干什么!
的确,辖区内的公安、工商、物价、市容、交警等多头管理是如何运作的?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陈滓上泛,乘虚而入?记者持续近半个月的暗访和深入了解,也逐渐掀起了冰山一角。
作为全权管辖火车站地区市容环境卫生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工作的管委会,从创建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政府代言人的职权角色。在坚持市、区政府“属地化管理、统一协调”原则下,火车站管理办公室对各成员单位进行有效地协调和指挥,组织各部门服从大局、积极配合、协同工作。拥有最高管理权的家长作风,在实际工作中的确使广场地区的市容、市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此也吸引了全国26个城市的同行业管理单位“拜师求经”。而事态的发展又仿佛应验了这样一句俗语,“儿大不由爹”,原来的指挥若定和百依百顺,悄然间成了有心无力,一呼少应的徒劳之态。各自的职能部门倒也“逍遥,”灶台另垒,各谋前程,一旦有了“宗亲大事”要合计,也难免掣肘拽襟,患得患失起来。正如记者见到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所录,“……有些部门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总想把广场地区最高管理权占为己有,取而代之,或者只收费不管理,是使该地区混乱回潮的主要根源……”。认识到病情的症节所在,剩下的就看如何“对症下药”了。
比起管理协调的困难而言,对于市容自身的违法行为,政府的“药方”还是确有实效的。针对市容协管员的乱收费已于11月1日明令禁止,其经费也将全部由财政负担。而如何促使多头管理走出误区,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有关部门明确表示,根据全国各地同行业体制的经验,走政府牵头之路,各职能部门派出1—2名工作人员进驻管委会院内联合办公、统一协调指挥,实施综合管理。看来“合家团聚”之日便是“万象更新”之始。
城市的管理如何提升,除各个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外,更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不管你是市民还是外来流动人口,都是文明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素质和修养都会让一切美丽起来。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报记者李明
编后
截至今天,本报对西安火车站的有关报道告一段落。从本月13日始,近20天中,记者深入火车站角角落落,明察暗访,发回的稿件涉及黄、毒、倒贩票、乱罚款、商家圈套、发票“黑客”、“黑托运”等,引起广大市民、执法部门、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来电来函发表看法,相关部门也表明了严管态度。
西安火车站是西安的窗口,她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来西安参观旅游的客商、游人对西安乃至陕西的印象,所以我们每一位市民包括管理部门都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她,尽量使其变得更整洁更亮丽,真正成为文明西安的象征。为了更好起到舆论监督效果,本报今后还将继续关注火车站的周边环境,为古城窗口的亮丽尽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