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一农村老大娘进城买“蛤蜊油”,但大店小店跑了10多家均未买到。货架上柜台里不是“少女之春”、“兰贵人”,便是“紫罗兰”、“小护士”。一营业员告诉她:“别跑了,买不到的。如今谁还卖这个!”
“蛤蜊油”为何买不到?难道市场上就真的没它的立足之地了?非也。人们手脸皲裂时需要擦它,田间耕作的农民要用它来保护皮肤。若说擦脸过时了,难道还不能擦手?城市滞销,难道农村也不需要?年轻人不喜欢,难道老年人也讨厌?可见它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因为价低利微,没有人愿意生产,没有人愿意经营。
如今叹息“生意做绝了”、“商品难销”的厂家、商家不是少数。而许多老百姓则又像那位老大娘一样,为买不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发愁。这种现象看起来费解,细思之也不觉奇怪。厂商们只想赚大钱,盲目淘汰传统商品,且不愿在生产小商品、经营小商品上下功夫。倘若这些厂家、商家能搞好市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去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不仅“买难”和“难卖”的现象会得以缓解,厂家、商家也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谭贤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