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名一文”,意为无名则贱。古代尚且如此,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没有名气的商品等于患了“绝症”,只有坐以待毙。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生产问世的浓香型白酒——泸康头曲,除少数善饮者品尝后,咂唇点头连呼“好酒”外,遗憾的是,近十年泸康依然“闺中待聘”。
颇具经营理念的厂长薛荫明生情倔犟,“不信东风唤不回”。1993年寒冬的一次职工代表会上,薛明确提出“提高泸康质量创名牌”的战略重大决策的构想。宣传产品,新闻媒体效果好,价位高。这对于当时经营维艰、资金紧缺的安康酒厂,无异于一道二难定律的课题。“未于取之,必先予之”。厂长们咬紧牙,痛下决心,挤出有限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泸康头曲,滴滴香浓”,这质朴简明的广告语,很快风靡汉江两岸。也许是应验了春华秋实的吉祥,也许是“种豆的必然”,当年的金秋十月,泸康产品市场火爆,“名”的巨大效应,连精于预测的薛荫明也始料不及。虽然泸康头曲销售扶摇直上,但是薛荫明清醒地意识到,好酒岂能徒有虚名?优质才是名牌的灵魂。企业原有的质管体制和陈旧的生产设备,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形势。于是,他决定对泸康名牌战略的软、硬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厂里先后投资近800万元对泸康酒窖池、窖泥、生产线进行彻底改造,连窖泥也是一车车从四川运回。
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是名牌战略的又一重要环节。公司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出高、中、低档泸康“新成员”,从而满足了城乡不同的消费阶层的需求。
1996年冬,陕西名牌验收组来到安康,对申报名牌的泸康头曲进行全方位的“会诊”审验。经过对产品多项理化指标、市场销量、质管体系以及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相关资料的严格审查,泸康不负众望,荣登“陕西名牌”的金榜。
十年的艰苦磨砺,十年的心血汗水,终于铸就成金光灿灿的泸康名牌! (刘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