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温饱之后,想得更多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信息消费(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和娱乐教育文化费用支出)在大环境下增长迅猛,仅就西安市而言,截至10月份,西安居民家庭住宅电话拥有量每百户已达79.7部,同比增长2.6%,每百户移动电话7.7部,同比增长3.5倍。如今,大街上,随时可见持手机通话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大款。但透过现象,不难看出,居民信息消费呈现出典型的“三高一低”现象。即城镇高于农村、文化层次较高人群高于较低人群、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全国总体信息消费较低。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城镇信息资源明显丰富于农村。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市。在陕西省的永寿、旬邑等县,有的乡村甚至没有装一部电话,村民打电话要步行几十里去乡政府或县城。在西安市,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息支出1020.1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9.0%,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仅292.54元,占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2%。
知识层次越高,愈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愈注重信息消费,这似乎是一个惯例。小郭大学毕业才一年,就迫不及待的贷款购置了手机、电脑等信息消费产品。他向别人说,利用现代化的设备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据有关调查,目前上网群体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7%,而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中91%没有接触过因特网。
在人们印象中,东南沿海是最早兴起信息消费的地区,其实在我国其它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消费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据资料显示,1999年广州市人均信息消费为1123.03元,上海市居民人均消费为1561.98元,而地处西部的西安市仅为1020.16元。西藏、甘肃等省份又低于西部数个省市。
“三高”是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有地理、发展、经济等因素。加强地域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可能改变“三高”现象,逐渐拉平城乡、地区、文化层次造成的信息消费差异。而“一低”,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增长较快,尤其是以“网络”为主体的电子消费更是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信息消费水平很低,上网者大多数以聊天、游戏为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信息利用不足,造成了资源浪费。
针对“三高一低”现象,一方面国家要加快经济建设,尽快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另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装备,如通信设备、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和网络设备等,加强人员培训,尽快使使用者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提高信息消费质量,促进信息产业的提升。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