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西部油王”传奇人生

2023年10月27日

陕北,一块说不清,道不明的热土,许多年来,它的传奇故事一页厚似一页。黄土风情,民间文化,既丰富又妖娆;贫脊荒凉,落后愚昧,既可恨又无奈,说想要爱上它,就象陕北民歌唱得那样:“心格蛋蛋地疼啊,是你俊俏的身,心里的那个恨呀,是那没出息的我。”山是那个山,水是那个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陕北这块厚重的土地上,继神府煤田之后,油气资源相继在靖边、安塞、横山、子长等地被发掘,过去那荒凉,偏僻被一阵又一阵的开发热所笼罩,一个新兴的能源基地被世人所关注。众多的商贾客户云集这块原本瘦脊荒凉的土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开发热。陕北,中东的科威特,美洲的拉斯维加斯,正在引起世人的关注。

资源被发现,资源被利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然而,资源的被开发,资源的被应用则是文明社会的新兴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发现中,就是在这样的进步中,陕北成为了中国能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贫脊是表象,富有是内涵。陕北由此走出荒凉混沌,走向文明富裕。然而,推动这一进程的,除了资金和政策之外,那就是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创业者。广东潮州人谢贤团,就是敢吃“螃蟹”的人之一。他的“闯”劲,他的“创”劲,现已被今天的成功所证实。

谢贤团并非一帆风顺者。他离开轰轰烈烈地沿海北上,从一个大老板的身份投身西部的开发,面前的路既充满坎坷又历经风雨。一开始亏损750万,在几经坎坷、几经磨难后,终于发展成为拥有3亿元资产的“西部油王”,其中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之中。

此引言尽管嫌长,但必不可少。“西部油王”的传奇人生,也尽在……

A篇:少年老成

要说人的这一生会怎样度过,除了神仙,不会有别的人可以预料。但我们不信神,只信自己。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靠神仙皇帝,只靠我们自己。”广东潮州人谢贤团就是靠自己走出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但他今日的成功,他只淡淡地说:“全靠自己的努力!”

1954年,谢贤团出生于广东潮州市官塘镇,幼时因家庭贫困,以至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的兄弟、妹妹也皆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而终止学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谢贤团十四、五岁时就因家庭贫寒而开始走向社会。一开始他以卖菜、卖鱼、卖水果而谋生,每日早出晚归,吃尽了世间的苦头,尝尽了人生的苦辣。19岁那一年,父母将谢贤团叫到身边,掏出家里仅有的60元钱交给他说:“你长大了,这个家今后就靠你来管了。”接过系着全家命根子的60元钱,看着家里挤住着的10平方米的陋屋,谢贤团在那一瞬间长大成人了。

过早的人生负重,过早的人生体验,熏陶和锤炼了谢贤团的人生理念。在他那还未成熟的思维中,他自认为:这个家以后就靠我了!父母的幸福,弟妹的希望全系在我的身上了!

逆境成才,逆境造英雄。也许是谢贤团的苦难经历,使他早早地成熟了。从那一日起,他拼命干,认真做,靠头脑精明,诚信为本,生意越做越大,雪球越滚越大,以至后来搞起房地产,办起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潮州宾馆,积累下了可观的资产。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讲:就是在创业中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也许是少年得志,但谢贤团说得好:“这都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好,都是邓小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的好。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还在稻田里耕种,还在背负青天头朝黄土的劳作。”改革开放,放开搞活,为那些在黄土地上挣扎的人提供了一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谢贤团就是最早离开土地,闯入市场经济的许多人之中的一个。

B篇:寻找机遇

谢贤团成功了,在潮州市,他也算得上是小有成就的创业者之一,贫穷已远离他和他的家庭而去,小康的富裕和满足却无法填满他心中的抱负,他要成功的人生目标远远不止于此,他要寻找他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一位在深圳市政府工作的一位朋友讲:革命圣地延安作为深圳市的对口扶贫市,希望深圳能帮助当地开发石油资源,以使那些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也许言者无意听者有情,谢贤团从心里一下子萌生了去陕北开采石油的想法。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神差鬼使,这一念头从萌生的勃发始终左右着谢贤团的所有。那一阵子,陕北的信天游,安塞的腰鼓,陕北人民虽贫穷却不失浪漫,陕北土地虽荒凉却不失丰富总在他的脑际萦绕,能去这块神奇的土地作为一番,成了他梦牵魂绕的唯

这是一次机遇。

精明的广东潮州人谢贤团意识到这一点,他将自己的命运赌注押在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上。

于是,他当即带领几名助手,跨长江,越黄河,一路北上,几经辗转,第一次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在腰鼓之乡安塞,他深入详细地了解了当地政府与长庆石油勘探局合作开采石油的情况,当时陕北靖边安塞油田已有成百上千的投资商进行开采,赚钱者有之,但赔钱者也不在少数,仅西安的一些个体户,十有七八都因赔钱而落荒走之。一些已开始钻采的投资商纷纷退出,一些踌躇满志的客商见机也个个退却。然而,心机妙算的谢贤团却从这里嗅觉到了发展的气味,他亦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1996年5月,谢贤团带领他精心选聘、组织起来的队伍正式进驻安塞油区,注册成立了杏子川坤祥能源开发公司,开始打第一口油井。然而,当他日夜都梦着原油沽沽而出的景象随着钻井的停机而破灭了。接下来,第二口、第三口亦是如此…

难道命运总与自己做对么,一连5口井都是如此,760万投资打了水漂。望着一口口干枯的油井,望着黄尘四起的黄土高坡,一向视命运为闲谈的谢贤团在那一刻的确有些失望了。

一声声的信天游,一阵阵的安塞腰鼓在这个时候仍就那么美妙,那么动听。是什么力量使其生命力如此强盛,这么恶劣的生存环境居然造就了这么神奇的艺术,谢贤团心里想:越是艰难才越有生命力,越是坎坷才能见胜利的曙光。我也要象信天游和腰鼓一样,一定要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树起我自己的旗帜!

C篇:希望之光

也许命运之神总是垂青那些孜孜以求的人。

1997年春天,当谢贤团以坚毅的信心重返陕北之际,希望之光出现

在安塞县王家湾,当井打到1050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油层。“出油了!打成了!”随着这一声呐喊,谢贤团从困顿中走了出来。

接下来,他的队伍在王家湾一口气打了54口井,其中42口喷涌着的原油已使他足以立足这块神奇的土地了。

这年12月,谢贤团乘胜前进,又在靖边县青阳岔成立了“杏子川坤祥能源开发公司靖边分公司”,先后打油井100多口。

1999年5月,他又成立了“杏子川坤祥能源开发公司横山分公司”,开始在横山县石湾镇阳岔村钻采,又打出生产油井100多口。

从始至此,谢贤团投资近3亿元,在安塞、靖边、横山打井300多口。随着他打油井数的增加,市场上油价飞涨,每吨由原来的700多元涨到现在的1700多元。他的巨额投资因此而获得了极其可观的回报。

谢贤团的希望之光出现了。由此,他的心血和投资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希望的曙光出现了,谢贤团比谁都知道这黎明前的黑暗之苦。

从广东到陕北,每当望着连绵起伏的黄土丘岭,他都惦记着大海边上的故乡,惦记着年迈的老母和怀念着一起玩耍长大的伙伴,离乡怀乡的愁苦,在他心中变成了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黄土高原的苦,离别故乡的痛,化做了他对人生事业的执著追求的信念。

在陕北,谢贤团每天吃得是从来没吃过的炖羊肉、杂合面、荞面、米饭海鲜早已从他的食谱上消声匿迹。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由一开始的不习惯已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变化。现在的他从不开小灶,工人们吃啥他吃啥,逢年过节,他也会按陕北的习惯杀羊吃。大家都说:“你也成了陕北人了!”闻言,谢贤团感慨万千:“是的,我虽不是生在陕北的陕北人,但我是长在陕北的陕北人。”

D篇:创业之歌

1996年,1997年,谢贤团初到陕北创业之际,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奔波劳累。有一次,他带高薪聘来的工程师,拿一瓶矿泉水,从早上8点开始跑山,察看井位,直到晚上8时才返回,饥肠辘辘不说,还把10个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再有一次,他和一帮人去山上看油井,路遇暴雨,山洪暴发,同行人怕他受凉,执意要背他过河,可他硬是不让,坚持自己淌水而过。

每当回忆起这些,谢贤团总是说:“最初打井那阵子,把不受的苦吃了,把不累的累受了!”

谢贤团的公司总部设在距靖边县青阳岔镇四、五公里的一个村子里,偏僻得连手机都没信号,办公室是简陋的平房,每逢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这真跟一个拥有上亿元资产的老板难以对号入座。然而,谢贤团却在此一住就是几年。低矮的办公室,窄小的办公桌,一部电话就占去了办公桌的一半地方。但使荜蓬生辉的两张照片却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泰国前中华总商会主席谢慧如先生率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与江泽民和李瑞环的合影。当我们问及为何摆此照片时,办公室主任郑琦向我们介绍说,谢慧如先生是谢总的叔父,早年赴泰经商,资产丰厚。1992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谢慧如谢贤团一行。1995年谢慧如回访时分别受到江泽民和李瑞环的接见,当时谢总也在场。并说:谢总多次谢绝了其叔父的资金帮助。

谢贤团多次讲到:“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一个人如果活得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即使有家财万贯,良田千顷,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而只有自我奋斗,自力更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谢贤团恪守:“以诚相待,守法经营”的生意经,这就是他始终素衣裹身,和工人打成一片的缘由之一。

E篇:回报社会

在陕北,特别是在靖边、安塞、横山,提起谢老板,几乎家喻户晓。当然这并非因为他财大气粗,而是因为他守法经营,而是因为他为陕北的石油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其中最使他美誉加身的当属他慷慨解囊,给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捐了很多的钱。

横山县副县长屈振刚告诉我们:“谢贤团的油井占到横山县全部油井的一大半,可他从不居大自傲,不仅按时足额交纳税费,还从不给政府出难题,遇着问题自己就解决了。像他这样的投资商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扩大了就业门路。”

有人算过一笔帐:“谢贤团打井300余口,仅就业机会就增加了千余个,此外,当地的运输业、餐饮业也因此而大获受益。”

谢贤团说:“做商人首先要做人,要以诚信为本,不仅对生意场的对象如此,对政府亦应如此,是政府和政策给了我们这些商人以施展抱负的机会,提供了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所以,政府应收的税费我一分也不能少交,政府下达的开采任务我必须按时完成,我坚决不做对不起当地老百姓的事,尽我最大的限度回报社会,回报给予了支持我的政府和群众。”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97年他在安塞县王家湾乡巴家河村打井时,看到当地百姓用不上电,生产生活很是贫穷,他慷慨解囊,先后拿出110万元,帮该村架了电线,修了道路,打了水井,修缮了学校,受到当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他到陕北打井,也为当地财政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仅今年,他的分公司在安塞、靖边、横山交纳的各项税费就超过了4000万元。

F篇:乐善好施

自己富了,手上有钱了,谢贤团不像有些大款,自己先糜烂了,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他对自己的生活俭朴如故,就连自己的家人也是缺金少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自己和工人同吃同住,办公室和卧室兼为一体,保持着当年创业时的本色。

但他对社会公益事业却十分热心,多次捐物捐款,乐善好施。

谢贤团自己童年时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而中途离开校园,这些年在社会上闯荡多年深受知识贫乏之苦,所以他最同情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在陕北转战的这些年,他看到许多校舍破烂不堪,看到许多孩子辍学在家,手头有了钱的他便拿出资金扶贫助教。近些年来,他先后给靖边中学捐资62万元,给靖边第一小学捐资18万元,给榆林孤儿院捐资24万元,给贫困大学生捐助10多万元。在延安宝塔区东关小学、靖边县横山县的好几所小学都留下了他的爱心。

陕北的土地滋润了他,陕北的人民扶助了他,他对陕北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赤子对母亲的眷恋。当他看到陕北丰富的人文景观因资金问题而得不到很好保护的时候,他同样伸出了援助之手,先后给白云山文馆所捐款30万元,黑龙潭文馆所30万元,靖边县乌龙山寺庙捐款10万元,给榆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捐款23万元。即使是在他生意最为惨淡的1996年,也给安塞县民间艺术节捐款23万元。据统计,谢贤团在陕北的这些年已累计捐款达800余万元。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谢贤团,这就是一个广东潮州人在陕北的创业历程,他今天成功了,但回首他所走过的路,不正是我们这些千千万万人所面临的人生之路一样么!由此可见,成功的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成功缘于奋斗和追求,这也许就是谢贤团这位“西部油王”传奇经历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G篇:西部情怀

陕北贫脊,沟壑纵横,陕北荒凉,黄土漫天。这是千百年来陕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然而,当199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关于开发陕北石油资源的协议》签订后,沉寂了多年的陕北终于迎来了她展示自己妩媚动人身影的第二个春天,这块被冷落了多年的黄土高坡终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什么“中国的科威特”一类的形容词汇一下子将这块贫脊的土地变成了一块欲待开发的处女地。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经济发展战略的西移,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春雷,随着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大西北的浓浓春意,西部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广东潮州人谢贤团算是一位慧眼识珠人,他早在这春雷春意孕育之际,就瞅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火爆的房地产生意和兴隆的服务业生意,携款离开东南沿海已很富裕的故土,一头扎进了黄土高原的腹地,干起了与油打交道的行当。他当初放弃优裕的沿海,选择贫困的西部,或许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当他今天的成功要是被人惊讶的话,那么,西部这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向往。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召唤着有志之士,召唤着有知之士。谢贤团的创业经历是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的,首先,他选择西部是因为西部还是一张白纸,它可以画更新更美的图画;其次,西部也是一个聚宝盆,它可以挖掘出最为珍贵的宝藏;再之,西部人民长期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依共存,锻炼出了他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品格。所有这些都是西部辉煌明天的基石。

谢贤团从一个创业者成为今天的“西部油王”,这固然与他的执著和勤奋有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西部这个广阔空间里的无限商机为他提供了一个任意挥洒自我人生的舞台。他的经历是有些传奇,但细细想来,这也在情理之中……

没有陕北,哪来石油;没有石油,哪来油王;没有油王,哪来谢贤团;倒回去想,谢贤团还是一个广东潮州人。是陕北造就了他,是石油成全了他。说得再白些,是西部情怀孕育了“西部油王”谢贤团。

(成培德赵利文史建华远志)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12/2000121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12/15/3430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