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人民剧团是我省五大秦腔振兴团之一,在册职工68人。近年来,由于戏剧的不景气,被推向市场的剧团已走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两年前的咸阳市人民剧团背有内外数万元欠账,拖欠职工数月工资,时演时停,人心涣散。行内人说:这个剧团没戏了。
去年元月,剧团新领导班子上台后,首先到处借钱给职工发了工资。而如何使剧团求得生存、如何使数十名职工有饭吃成了新班子面临的首要问题。
穷则思变。今年以来,剧团适应市场,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对内,健全规章制度,在分配制度上采用了基本工资加分红的分配办法,演出场次、排练等剧团一切工作都同经济挂钩。对外,拓宽戏路,走出去开辟新市场。
由于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使大家看到了剧团的希望,改革方案推行后,剧团出现了“三多三少”新面貌:职工参与、关心剧团的人多了;争着上戏的人多了;钻研业务、评戏论戏的人多了;请假的人少了;拆台的人少了;是非少了。剧团开始出现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那么,来之不易的新气象如何保留下去?仍像过去一样等台口、靠财政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主动出击找市场”,剧团团长屈智臣对职工讲,“不这样经营,剧团就会坐以待毙,难以生存!”
今年元月,剧团在巩固原有市场基础上确定了出击找市场的方向:前半年关中台口多,演出重点放在关中;同时,3次派人到陕北找点,7、8月份将演出队伍拉到陕北;9月以后又联系到宁夏、甘肃等地演出。
为多演几场戏,演出队伍才出山区又上高原。没有路的地方,演职员工扛行李,几十头牲口驮道具行进在山间小路。有的地方连水都喝不上,一日三餐只有啃方便面。条件艰苦、心中想家,年轻演员哭了鼻子。在宁夏演出时遇大雨,几十名演职人员被抛在半山,冻饿了两天两夜。
为争取观众,剧团在保持自创戏优势的同时,不断丰富剧目品种,大胆涉猎其它艺术门类,编排了多出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小品及表演唱。演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从戏台布景到演员演唱歌,做到“城市和农村一个样,平时演出和汇演一个样”,演出质量得到保证,许多群众一场接一场看,他们说:“多年未看到这样的好戏了!”
至今年10月底,演出队伍跑遍了陕、甘、宁三省八个地区、十四个县,共演出325场,收入38万元,创建团最高纪录。演职员工的直接体会是:比以前辛苦多了,但工资发全了,奖金拿多了。
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剧团着眼长期发展,不但新排了多部老戏,而且投巨资进行剧目创作。在今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该剧团创作剧本《郑国渠》获一等奖。今年,剧团剧本、剧目、表演等方面全面开花,共获国家级奖11个,省级奖5个,创下建国以来拿奖档次最高、数量最多的一次,一批新演员也脱颖而出。
改革使咸阳市人民剧团经济上得以壮大,艺术上得以提高,赢得了市场,走出了困境。 本报记者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