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徐先友 刘鹏
编者按 本文的主人态窃贼“帮主”王波被捕后公然且坦然地说:“十四岁我就不偷了”,因为他才十三岁,法律拿他没有办法。看罢此文,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个以倡导精神文明著称于世的国家,难道就没有对付青少年犯罪的招数了吗?”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以办工读学校改造失足青少年而享誉全世界,并且出版过巨著《教育诗》,也许我们该重新把这本书捡起来再捧读一下吧?
8天内3家银行接连被盗
2000年3月2日深夜,河南省遂平县建设路中段农村信用社营业大厅的防盗网被剪破,玻璃门被砸碎,保险柜抽屉被撬。
3月8日凌晨,遂平县农村信用社商贸城储蓄所防盗网被剪破,玻璃门被砸碎,保险柜屉被撬;
3月10日凌晨,遂平县农村信用社瞿阳大道营业所营业厅防盗网被剪破,玻璃门被砸碎,保险柜被撬。
尽管信用社的职工恪尽职守,按规定均未在保险柜内存放现金,失窃并未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但短短8天之内,三家金融单位接连被盗,已引起了县城内居民的恐慌,其他一些金融单位和企业也如临大敌,不惜重金加强和改善防盗保护措施。各种猜测和传言也纷纷而出:有人说是某地的团伙专门到此作案,盗贼肯定与农村信用社有恩怨;有人说遂平县的公安机关无力保护人们的安全等等,而且越传越盛。到最后,一些居民甚至天还未黑就关门闭户,屋内电灯彻夜不熄,有的人家干脆轮流值守,直到次日天明。为了尽快消除影响,遂平县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解释原因,该县公安局也迅速成立了专案组,选派精兵强将投入侦破。同时,公安机关还加强了县城的夜间警戒,在有可能被袭击的目标周围设下了伏兵,昼夜监控。
这时,狡猾的盗贼却消失了,侦破工作也因没有大的进展不得不暂停了下来。
尽管如此,侦破中还是发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被破坏的三处防盗网入口均很小,成年人很难入内。作案者难道会是未成年人?这个大胆的“未成年人”会是谁?
正当侦破人员为这一线索反复思量的时候,2000年4月4日下午1时许,遂平县公安局再次接到了报案:县城新华书店附近的一个电子游戏厅刚刚被盗,三块价值6000余元的电子游戏板失窃。
公安人员立刻赶到现场,经勘查发现,窃贼的作案手段与前3起失窃案的手段完全相同。无庸置疑,罪犯在“消失”了一个月后终于再次露面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公安机关决定悄悄地对全城暂住户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排查。当天下午4时许,检查人员在县城开元路中段看到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正吃力地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行迹可疑。见此情形,公安人员随即迎了过去。不曾想,该少年一见有公安人员走过来,丢下三轮车撒腿就跑。
抓住了要逃跑的少年后,公安人员在三轮车上找到了失窃的三块游戏板。
经过突审,这名叫王波的少年承认了盗窃电子游戏厅的事实,并交代了自己与同伙几年来犯下的一连串窃案,其中就包括一月前的那三起盗窃案。根据王波的交待,公安机关将其同伙近十人——抓获。
然而,当面对着这样一群满脸不屑的盗窃者时,公安人员却愣了——十几个人中最大的只有16岁,最小的仅13岁,而年纪最小的王波竟然是团伙的“头头”,三起银行盗窃案居然也是他一手策划的。谁让这些本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生活的孩子堕落了?
不幸的家庭“造就”了11岁“帮主”
1987年5月,王波出生在河南省遂平县城郊瞿阳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靠卖菜维持着一家五口的生活(王波有一个哥哥,一个爷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慈爱、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快乐了,而在这方面,王波却一样也没有。
父母是一个小县城的菜农,收入微乎其微,加上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在经济上更是每况愈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波的父母起早贪黑,一心想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对王波兄弟俩的关心也就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先后走进了学校。
生活不见改善,压力也就随之而来。久而久之,王波的父母开始出现争吵,继而是打闹,往往是母亲负气出走,父亲在家中借酒浇愁,王波及哥哥王涛便成了父亲酒后发泄的工具,这种现象从最初的偶尔一次两次,到后来就变成了家常便饭。为了逃避家中那种冰冷的气氛和父母的打骂,兄弟俩常常放学后一拖再拖,直至天黑了或看见父母外出,才敢偷偷溜回家。
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加上家庭长期不和睦的影响,兄弟俩从小就恨透了家,也养成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孤僻性格。他们开始在学校不断欺负其他孩子,开始逃学,旷课,小学未毕业,王波和哥哥王涛就先后辍学了。
父母的争吵越来越凶,并且开始闹着离婚,兄弟俩成了家中的“自由人”。辍学后,王波兄弟开始整日在街上游荡,无所事事的他们拿着父母每天给的几块钱生活费一头扎进了录像厅、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厅里,录像和歌舞厅里的花花世界很快吸引了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王波曾不止一次地对哥哥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过上那样的日子,到时候,我们就离家远远的,那多快活啊!
1998年初,年仅11岁的王波和13岁的哥哥王涛在录像厅里结认了无业人员——19岁的刘飞。刘飞是本县城人,初中毕业后一直待业,他无事可做的纠集了一帮人,经常在县城内打架斗殴,酗酒滋事。
两个无知的孩子整日与这些人混在一起,很快,便沾染了一身地痞流氓的习气,成天与这些无业青年称兄道弟,吃喝玩乐,实在无聊时,他们就在街头巷尾打架闹事取乐。没过多久,兄弟俩投入刘飞的“麾下”,成了一对死心踏地的跟班。
1998年6月,王氏兄弟拉拢了十数名年纪相仿的辍学少年,成立了所谓的“龙虎帮”,11岁的王波也因“资格老,背有靠山”被推举为“帮主”。有了自己的“队伍”后,王氏兄弟又在刘飞等人的直接或间接授意下,经常到城内的各中小学校进行骚扰,肆无忌惮的抢劫、威胁在校学生。有时候,这样一群十来岁的孩子竟然也敢公然向一些成年人索要钱财。若遇上想反抗的,他们就以随身携带的水果刀等逼其就范。为了扩大影响,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们还经常请来刘飞等人助阵。
1998年10月底,刘飞及其团伙中的李平、李军在遂平县车站镇某酒店内吃饭,看上了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赵某。饭后,三个施计将赵某骗至废弃的溜冰场内,并毫无人性地将赵某轮奸。事后,赵某向公安机关举报,三人闻讯潜逃,潜逃过程中李军因病误治死亡,刘飞、李平于2000年2月中旬先后被抓获。王氏兄弟失去了靠山。
家庭破裂,少年“帮主”疯狂作案
1999年5月,王氏兄弟的父母终于结束了近十年的争吵而分手。离婚后,母亲外出打工,一去不回;父亲也变得精神失常,四处医治仍不见好转。最后一点能约束王氏兄弟的东西消失了,哥俩真正“走”出了家门。
采访中,一脸稚气15岁的王涛反问记者:有家的时候,我和王波谁也不管,最多是挨顿打。现在我们没家了,在外面不但没有被欺负,反而有吃有喝,这不比以前好吗?我们又没有杀人放火,有什么错!
1999年7月6日,这是王氏兄弟从打架滋事最终发展成疯狂盗窃的一天。
那天中午12点左右,在录像厅里泡了一上午的兄弟俩和几个“帮”中的成员意犹未尽地出来了。由于天近午时,几个人感到肚中饥饿。几个人行至县城内一条行人较少的小道上时,忽然发现一家废品收购站,站内的废品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而且无人看管。这不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吗?王波一挥手,几个孩子冲进了废品站内,找到了几条旧塑料袋,装了些废铝,一路小跑地找到了另一家废品站。之后,他们用卖得的100多元有酒有肉地大吃了一顿。
偷东西来钱原来这么快!而且比打架、抢劫小学生的三元、五元方便多了!王氏兄弟一伙人从此找到了“挣钱”的捷径。从7月中旬到8月底,这群少年频频“光顾”城内的多家废品收购站,偷废铝、废铁块,甚至连空酒瓶、饮料瓶、废旧纸张也不放过。然而这些东西毕竟价值太小,他们很快不屑于此了。
1999年9月,王波趁邻居——位60多岁的老太太外出,带着几个人越墙入室,偷走了老太太的数年积蓄2000多元现金。没想到,事后老太太只是随口向他打听谁偷了自己的钱,王波以为事情败露,赶紧把尚未动用的钱退了回去。而此事又让王氏兄弟“悟”出了一条经验:“兔子不吃窝边草,再下手时一定要离家远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不断作案积累了经验,王氏兄弟下手时更注重策略。他们给手下的人交待说:“上午和下午不准活动,下手要放在中午或者晚上,那段时间人们最容易放松警惕”。王波还不无得意地吹嘘:刘飞他们已经不行了(此时刘飞等人已犯案外逃),以后遂平就是我的天下,我们要比他们更出名。兄弟们只要跟着我好好干,保证让你们好吃好喝。
果然,王氏兄弟显出了比刘飞等人不逊色的“能耐”——
1999年12月10日晚,王氏兄弟带着同伙在该县车站镇一居民家中,盗走一部价值千余元的VCD影碟机,后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VCD追回,王氏兄弟被处以10日拘留后放出。
2000年2月10日,王波及同伙在该县土地局工地上,盗走铝合金门窗数块,卖掉后,王氏兄弟及同伙数人来到一家大酒店内,大摆“庆功宴”。
2000年2月12日,王氏兄弟带人再次来到该工地,盗走铝合金门窗数个,价值数千元……
与此同时,王氏兄弟一伙的盗窃目标,也由一般的居民家庭、废品收购站转变为商场、工地、宾馆、单位办公楼。在一月之内,他们连续作案,最多竟达30余起。
王氏兄弟的频频作案,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考虑到俩人尚小,其行为均是因为家庭困难所致,当地政府及时对其家庭进行了救济,并给王波的爸爸安排了工作,希望他俩从此改邪归正。
当地政府的此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段时间,王氏兄弟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外出滋事的时间少了。然而天有不测,就在这个残缺的家庭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又打破了平静。2000年1月初,王氏兄弟的爷爷因车祸重伤住院,惟一关心爱护他们的爷爷也无力照顾他们了,王氏兄弟再次走出了家门。
从2000年2月底至4月初,王氏兄弟先后组织团伙成员作案近30起,最后嫌小打小闹不过瘾,他们把目标放到了“肯定有大钱”的几家“银行”身上。终于在2000年3月初的8天之内,连续盗窃了3家金融单位,闯下了弥天大祸。作案后,王氏兄弟看见公安机关如此重视,不敢再有行动,悄悄隐匿了起来。2000年4月4日,自以为风平浪静的王氏兄弟再次作案,没想到半天之后就被抓获。对此,王波的回答令人心痛:我太不小心了!
“偷到14岁,我就洗手不干了”
此次信用社连环被盗的主角就是这样几个孩子——
王波、王涛、亲兄弟,年龄分别为13岁、15岁;
崔景,14岁,初中未毕业,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家长对其极为溺爱;
李广,14岁,独子,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对其一贯放纵;
吴红,14岁,在校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在校时成绩优秀,可性格孤僻,爱玩电子游戏。受王波拉拢后,多次参与盗窃;
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一个个极为相近的堕落原因,记者心情的沉重无以复加。如果王氏兄弟有人去关心、去爱,如果每个家庭都多考虑一下如何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结果能出现吗?
然而,让记者震惊的却远不止这些。
2000年9月初,当记者赶赴遂平县,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王氏兄弟时,两个孩子的第一句答复就让记者愣在了当场。
记者问他们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以后想怎么做人时,王波颇为老道地摇头一笑,不屑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种事当然是违法的,但我不同,我只有13岁,我还未成年,公安局也拿我没办法。我的年纪不够判刑。再偷一年,等到14岁我就洗手不干。”
说话间,王波颇为得意地回头看了一眼陪同记者同行的一位警察同志。
据遂平县公安局的一位办理王波团伙盗窃案的同志介绍,2000年4月初,王波等人被抓后,鉴于他们的年纪尚小,只是作出了分别拘留15天的处罚。而在拘留期满后,王波竟专程找到了他,说了一句和刚才同样的话。这位同志还告诉记者,今年6月20日,刚从拘留所出去不久的王氏兄弟听说治脚气的药很贵,竟然连夜到其爷爷住院的医院偷走了数百盒、整整三化肥袋的治脚气药品“达克宁”。王波还在自称“帮主”,还在不停盗窃。
采访结束了,遂平县公安局的一位负责人像问记者又像是自问地说了这样一句话:“14岁,他真的能不偷了吗?”是啊!这是一个无法作答的问题。作为一个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有限的,王波以及更多像他这样的孩子若要健康成长,社会该做些什么呢?假如这样的孩子都会说:“14岁我就不偷了”,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截止完稿时,记者又从遂平县有关部门得知该县公安机关正办理相关手续,准备在必要的情况下将王波等人收容劳教。目前,他们已加强了对王波这种“问题”少年的监控,尽力避免他们再次作案。(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