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飞豹”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受到江总书记及全国人民的检阅,使西安阎良名声大振。阎良,是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飞机城,她不仅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波音”客机生产的重要部件使阎良走向了世界。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这也为阎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阎良的许多工程都是新兴的高新产业和国家、省上的重点工程。这些科技含量高,设计超前的工程建设选择的施工企业都是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企业,陕建二公司三分司第六项目部就是一个进军飞机城的国家一级资质的国有建筑企业。
陕建铁军,南征北战,全国到处留下“愣娃”的风采。
陕建二公司是全国五十家龙头企业的陕建总公司的下属企业。建筑作品涵盖西府,并在全国留芳,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公司出师国门,在欧、亚、非洲驰骋,在北山也门修建的总统官邸曾扬名中东,为三秦父老争得荣誉,打出了陕西“愣娃”的名声。
陕建二公司三分司第六项目部是这支雄师中的一支精锐部队,该项目部在经理程四民的领导下,南征北战。从天山脚下到琼州海域,都留下了陕西人引以自豪的宏篇巨著,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贡献了力量。第六项目部的前身是省建二公司第十四工程队,有职工近300人。该项目部人员结构呈年轻化和技术化。加之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所以,许多重点、难点工程都非该队莫属。他们曾承担了耀县水泥厂5号窑的扩建工程。该工程设计复杂、工艺要求标准高,而且扩建工程还有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使施工难度增大。但是,在队长程四民的指挥下,合理安排施工,以技术优势取胜,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质量优良,受到耀县水泥厂的赞扬。接着,他们又在蒲城发电厂大显身手,在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中独领风骚。由于在蒲城发电厂的出色表现,省二建在电力系统名声远扬,又参与了新加坡外商投资的苏州电厂,该单位推行的是一套全新的股份公司管理机制。他们为了早一天发电,早一天取得效益,所以工期要求很紧,而且质量要求很高,改制后的第六项目部在经理的领导下,迎难而上,狠抓科学管理,体现了能打硬仗的陕军作风,被江南水乡人民刮目相看。由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电厂施工经验,他们又杀回陕西,建设了岐星热电厂,当岐星热电厂的硝烟未散,他们又挥师铜川,承接了黄浦粮库的建设,该粮库是国家为了解决陕西粮食储备的省重点工程,而且要求第二年的夏粮入仓时要发挥作用,时间仅有半年多一点,时间紧、任务重。虽然粮库没有厂房的结构复杂,但三十米跨度的建筑也是一大技术难题。大跨度的建筑,这对施工质量、材料质量要求都很高,不管那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后果都不堪设想。特别又是冬季施工,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但是,第六项目部在程四民的指挥下,以人为本,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保证了冬季施工的质量,使粮库工程在夏粮入仓前交付使用,保证了国家计划的实施,也为陕建雄师的光荣史锦上添花。
陕建铁军,连打硬仗,飞机城里再现“二建”雄风
进入阎良的303科研大楼工地,经理程四民和支部书记肖德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工地再次展现陕建职工的雄风。因为该工程系省上重点工程。该工程比较庞大,分项工程较多,分别由阎良区宏远建筑公司、浙江省中天建筑公司、核工业部二十一公司共同承建,各公司为了打出品牌,都在暗中加油,所以,工地犹如一场竞技赛场。第六项目部承建的信息档案馆工程难度较大。但是,他们为了干好这项工程,即把工程的目标定在创建“长安杯”奖工程和省级文明工地的要求上。
为了创建目标得到落实,项目领导班子多次研究,深入工地,首先强化现场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月考核制度、为了确保工期,严格质量,把创建文明工地的目标与每个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其次是在施工中采取新工艺,实施技术更新。积极应用电碴焊,多层板和三元乙丙等新技术、新材料,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而且还杜绝了浪费;再者借建设单位劳动竞赛之东风,开展劳动比武,实行末位淘汰制,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同时,作为管理者的程四民,他和职工在工地一块儿出力流汗、那里出现了问题,那里就有他的身影,那里工程落伍,他就在那里激战。党支部书记肖德科,也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只做思想工作的位置上,而且也和职工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义务劳动,那里工程紧,他就和管理人员到那里充当“劳力”。
由于公司、分公司的领导对第六项目部的信任和支持,使程四民能够放开膀子大干,他管理措施得当,机械使用效率高,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第六项目部的工程形象进度很快,在劳动竞赛中力拔头等,受到建设单位的肯定。截止目前,信息档案馆的土方处理及地下室已经提前完工。而且经验收质量都达到和超越国家质量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已如火如荼。建设单位要求年底达三层,而项目部却把目标定在五层,他们要让自己的建筑杰作与飞机城同时辉煌。
·落篇语·
通过对第六项目部的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到震撼。我们的省建工人,面对当前建筑行业的困难,没有气馁,而是通过奋斗来走出逆境,体现了当代建筑工人的精神风貌,使我们看到了陕西建筑业再度辉煌的希望。
(张民翔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