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工人文化宫:夹缝中倔强生存

2023年10月27日

今年“十一”,记者在西安市工人文化宫门口遇到一位带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母亲,看着热闹的舞厅、吵嚷的录像厅,她说:“文化宫怎么成了这样,什么都要钱,还没什么好活动。”

同时,文化宫也有自己的苦衷,地方政府已不再下拨经费,工会经费每年轮流以贴息借贷形式下拨给文化宫的不足2/10。可谓僧多粥少且远水解不了近渴,名义上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际上以企业形式经营。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而税收方面却与盈利性文化娱乐场所同等对待。种种压力之下,工人文化宫处于十分尴尬的两难境地。

据了解,目前我省近百家地方工人文化宫几乎都在负债经营,近八成处于困难之中。一方面要坚持“为职工服务,为工运事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体现服务于职工的公益性要求;一方面又要在房屋简陋、设施陈旧、资金不足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走自负盈亏、自给自足之路。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势必冷落了职工,忽略了社会效益;过分偏重社会效益,又无暇顾及经济效益,文化宫又将陷入生存危机。

地方文化宫目前多是通过租赁、承包、联营的方式结合周边环境与自身特点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创收增加经济实力以补贴公益活动带来的亏损。小寨工人文化宫在以影院和舞厅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多达7家网吧以及陶吧、游泳池、洗浴中心、美容健身中心。纺织城文化宫也结合周边环境经济不景气的现状积极开办各种培训班满足群众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经营带来了经济效益,缓解了文化宫资金短缺的困境,使文化宫在市场经济中站稳了脚跟,有实力进行更新改建,提高服务规模和档次,有精力和财力去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另一方面,既然是经营,自然要收费。虽然文化宫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收费标准远远低于社会,但工人能否能接受呢?从前下棋、读书、看报各种活动都免费,如今几乎样样要收费。有些职工认为,什么都要收费,还叫什么“工人”文化宫?据了解,如今的文化宫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学生和社区群众,职工的身影已不多见。为什么服务设施更新了,项目丰富了,对象更广了,反而职工不满了,不愿去了?问题究竟是出在文化宫,还是出在滞后的观念上,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宫究竟向何处去?这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一大难题。

当然,文化宫的确存在开设的免费活动越来越少这一现状,且活动设施、形式过于陈旧。有些文化宫仅停留在为职工提供免费阅报栏服务上,而这种服务街道上随处可见,已无多大意义。甚至记者在某一活动项目多达几十项的市级文化宫内竟找不到一项免费活动。据省总宣教部主管文化宫的同志介绍,目前文化宫对职工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各种文化娱乐项目收费低于社会水平及有限的公益活动上。而公益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举办文艺活动,日常派文艺干部下基层单位提供各种培训、协助其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及组建书画、棋牌、文艺社团等方面。应该说,公益活动的开展还很有限,但各文化宫一直坚持在做,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全国示范文化宫咸阳市文化宫成立职工合唱团、秦剧团、文学社,举办4000多人参加的“咸阳市庆国庆50周年歌咏比赛”、全国首次“迎新春音乐会”、组织文艺工作者下厂、下乡到淳化老区慰问演出,开辟文化长廊,抓紧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等;宝鸡市文化宫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驻地部队搞联谊;绥德文化宫的灯谜协会;边家村文化宫的正月十五职工大联欢,地区模特队表演、影评协会在当地职工中都小有名气。可以说文化宫从未放弃过对职工的服务,始终在努力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工人文化宫究竟如何摆脱两难境地,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兼顾社会效益,找好适合的定位。目前一些文化宫已领风气之先,在市场经济中顽强地得以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毕竟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

本报记者袁琳

上篇:没有了
下篇:企业:呼唤良好周边环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12/21/34321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