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这一专门学科,对许多普通人来说,肯定是深奥难懂,但在我们身边,就隐藏着许许多多经济学的道理。
本报12月6日开辟的专栏报道“你们那里的菜贵吗”本意就是通过媒体,使读者对于不同地域的蔬菜价格有所了解,特别涉及厂矿企业附近的集贸市场,促进物流有序运动。开栏以后,受到读者欢迎,纷纷来稿述说附近菜市的价格和职工的感受,本报从其中选登了12篇。刊至今日,由记者采写的这篇“白菜自述”算是结束语,从中不难看出,9分一斤的菜,到消费者手中时,已涨至0.40元。流通是应该增值,但似这般农民没卖上价、职工多掏了钱,大头让中间商拿走的事,有悖于经济学一般原则。
问题出在那里?
问题就在流通不畅。我省许多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所处地理位置物流交互不畅,常常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职工总要吃菜,买吧,贵,不买吧,又不行。如果我们的工会组织、企业劳司乃至我们的职工食堂有人出头,从菜源地直接发菜至工矿厂区,即便加上几分钱略有赢利,总比贩子要价低了一大截,职工也是乐于接受的。
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