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虽距咸阳不远,但去一趟着实不易,单趟要倒三次车,拥挤费时,心里不免有点烦。如今不同,你可选择“一种”变通方式,几个人合搭一辆车,各付各的车费,司机增加了收入,搭车者也免受挨冻之苦,皆大欢喜。
受经济上和管理制度上所限,记者虽经常到咸阳采访,却非“打的一族”。日前又到咸阳,在玉祥门外等车时,一挂咸阳牌子的出租车悄然停下,司机探出头来,礼貌地问道:“去咸阳吗?十块钱。”记者同意上车后,这位司机又用同样的方式在沿途靠精明的判断,揽来3位去咸阳的客人。据这位姓林的司机介绍:入冬以来,气温骤降,公交车拥挤,人员复杂,等的时候也长,在通往咸阳的沿途也难以看到有空座位的公交车,若一个人到咸阳,坐出租车单程要40元钱,一般人就只好坐公交车省点钱,看到等车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许多司机们“恻隐”之心顿生,他们征求乘客的意见后,采取“拼车”的方式,往往一辆车上拉了三、四位目的地不同的乘客。依次送到咸阳要到的地方,回西安市的只能送到汉城路口,最远送到玉祥门。当记者问生意如何时,他说:“简直太好了,一天要拉两趟以上。”
“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搭车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而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同车的乘客张小姐说。记者又问:为何不在沿途几个停靠点标示,好让乘客知道,司机叹口气道:“西安、咸阳两地出租管理处管的很死,不让拉,抓住要罚款,真让人搞不明白,这等方便老百姓的好事,有关部门出面限制,国家提倡的扩大内需,引导消费,不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位下岗后干此营生的司机说话还有点“层次”。记者暗叹。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