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功夫不负李桂兰

2023年10月27日

提起李桂兰,铜川矿务局鸭口矿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我们这有名的养蝎能手,谁不认识?!”矿上人这样说。

今年38岁的李桂兰,原是鸭口矿运输区的手选工,1998年底,矿上实行减人提效,她下岗了。但她没有消沉,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观后,她决定干一门下苦难干却挣钱的行当——养蝎子。

“干就要干出个样,要证明下岗女工也有自己的能力价值。”李桂兰深有体会的说。然而,李桂兰起初养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为了让蝎子一年四季都生长不休眠,蝎棚的室温要控制在35℃左右,这样的高温作业一开始她并不适应。“进棚时间一长就头晕、恶心,整天汗流浃背,身上就没干过。”开始不习惯,李桂兰每天强忍着恐惧和这些张牙舞爪的毒性“宠物”打交道,被蛰成了家常便饭。蝎子爱吃黄粉虫,进第一批黄粉虫回来时,李桂兰连看也不敢看,更别说摸,但她只能硬着头皮忍着恶心从最初一碰就尖叫到现在自如的在筛子里抓来抓去。

第一批种蝎生产了,李桂兰夫妇高兴地合不拢嘴。可没多久,她在蝎棚发现了大批蚂蚁,蚂蚁是蝎子的天敌,难怪最近蝎子死了不少。为消灭蚂蚊,她给蝎棚喷了灭害灵。蚂蚁是死了,可没想到蝎子因不适应灭害灵味道也大批死亡。李桂兰像被人泼了头冷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小蝎死了,种蝎还活着,总不能放手吧,咋也得养成。”倔强的李桂兰对自己说。

1999年8月,为扩大规模,李桂兰夫妇四处筹钱,矿工会得知情况也向她无息贷款2000元,最后投资17000多元在自家后院建起了面积50多平方米的大棚。因缺乏经验,在大棚温度还没调整好时李桂兰就将蝎子放了进去。这次,种蝎死了成万只,仔蝎死了近4万只。回首这些往事,李桂兰对记者说:“当时的确把我折腾扎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下来,李桂兰翻旧了几本养蝎书,写了厚厚的三本笔记,她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蝎能手。现在,李桂兰的蝎棚中有种蝎7万只,仔蝎10万只,成了名符其实的养蝎专业户。

采访结束前,李桂兰邀请记者参观了她的蝎棚和虫棚。蝎棚内四个方形小池,蝎子悠然地在里面栖息玩耍。再看棚内温度,果真35℃,没几分钟,在这外界白雪皑皑的冬天,我们三个人竟都是一头汗水,虫棚里,成10个大筛子摆在木架子上。李桂兰拿起一个筛子向记者介绍黄粉虫,并自如的抓起一把蠕动的虫子比划着,记者有点害怕地走出了虫棚,这引了他们夫妇的笑声,我们知道李桂兰这笑声也是从最初和记者今天一样的恐惧中锻炼出来的。

在这个天空布满繁星的夜晚,记者结束了对李桂兰的采访,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能排除万难走到今天,我们能想到她有多么不易,她的成功也向我们每一个人启示:对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来说,挫折不可怕,下岗更不可怕。 本报记者景欣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12/20001227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12/27/34347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