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迎接挑战 追求卓越

——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纪实

2023年10月12日

文/张永亮 杨博 赵一扶

古雍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吹萧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而改雍州为凤翔,千百年来,这美丽的传说为人所津津乐道。今天,凤翔更出名了,然而,并不是因为相传中的千古爱情故事,而是因其境内盛产的美酒,这酒——正是西凤酒。

——引子

西凤酒是全国四大老牌名酒之一,创造过辉煌历史。它是老陕的骄傲。

西凤酒是中国凤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醇香典雅,甘润清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的独特风格。“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被世人称为“三绝”。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年前的殷商晚期,历经周秦汉唐文化的浸润,日臻成熟完美。1910年在南洋劝业赛上获银质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1928年在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银奖,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四大名酒之一。1956年,伴随着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新中国正式建立的西凤酒厂诞生了。从此,西凤酒结束了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1963年在第二届全国酒会上西凤酒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再获金奖。

西凤酒在陕西妇儒皆知,家喻户晓,是老陕眼中的极品,逢年过节席面上的珍品。

西凤酒在华夏盛誉满堂,是炎黄子孙公认的四大老牌名酒之一,是中国的酒中瑰宝。

改革开放给西凤酒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名酒的渴望与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西凤酒厂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使生产能力达到了12000吨,企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跃入全国名酒厂家前列,工厂曾连续三年居全国同行业利税总额前10强,并被列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全国名酒企业八强”,先后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全国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以及“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98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4年率先在西北地区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质量认证。作为中国凤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曾8次夺得国际金奖,4次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并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名牌产品”。

种种殊荣集于一身,“西凤”当之无愧,西凤酒是西凤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是咱老陕的骄傲与自豪,更是整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西凤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白酒业得以迅速发展,一时间各地白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发展壮大,致使全国的白酒企业处在了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任何的缓慢和迟钝都可能受到市场的惩罚,哪怕是慢上半个节拍。八十年代末,西凤酒和其它名酒一样同处在市场的考验中,这时,国家有关名酒调价政策出台了,其它名酒价位纷纷调至100多元,利润空间很大,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而西凤为了“物美价廉”让利了消费者,却使自己错失了积累与发展的一个机会。除此,西凤和其它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观念陈旧、机制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困难,到九十年代中期,西凤的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发展形势严峻,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失落是痛苦的,但失落可以让人清醒,西凤人已经清醒,并准备迎接挑战。

凤飞暂搁浅,不仅西凤人着急,而且整个老陕都为此着急。1999年10月8日,西凤人迎来了自己企业命运伟大历史转折的时刻。这一天,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宣告成立。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产生了。这是一个善于管理、经验丰富、团结向上、充满朝气与活力、勇于开拓进取、能把新西凤带入二十一世纪的有能力、有魄力的战斗集体。

然而,西凤酒厂毕竟是一个老企业。要改革它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当大。尽管企业改制了,但并不是一改就万事大吉。改制重在转换机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产品质量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肩负重任的总经理刘敏说:“我们企业着重要抓的不仅仅只是市场问题,更主要的是内部管理和分配机制的调整。要着眼于员工潜能的挖掘,把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定位于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造就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西凤的重新腾飞从此拉开了序幕。

转变观念,科学管理,人的作用是企业的精、气、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国企改革发展中,观念滞后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通病。为此,西凤公司成立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在西凤全面展开。

完善制度管理创新:西凤人按照《公司法》和公司制管理工作要求,从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实施运作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先后修订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工作细则。同时,为了加大生产管理考核力度,由刘敏总经理亲自牵头,集中抽调有关部门同志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注重效果和以业绩为主,多劳高效多得,不劳无效不得,责任、风险和收益同比”为原则,重新修订汇编了《行政管理制度》,制订了《经济责任制及考核方案》。对生产车间实行产、质量和可控费用与“活工资”挂勾包干,对成装车间实行全员定额;对几个辅助车间分别实行产出成本与“活工资”挂钩考核;对机关各部门实行“活工资”与工作目标任务及经费挂钩,实行百分制考核;对销售公司实行专项费用与销售收入挂钩提成考核,加大风险责任。与此相配套,还制定了《管理费用管理办法及标准》和《机关部门经费标准》,量化了费用指标,从而使各项可控费用的考核有了依据,使企业每项工作都程序化、规范化,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为了使职工的收入与分配挂钩,公司用经济手段考核基层,基层各单位根据劳动贡献大小和完成任务情况考核职工,并将奖金、工资捆在一起,下不保底,上不封顶,使职工个人的收入在制度公正、平等的条件下,决定权由职工自己掌握。这在西凤的历史上,是一个创新之举。以机关为例,自2000年5月份实行招待费、差旅费、车辆费、办公费和低值易耗品费用定额考核后,收效十分明显,在五项费用核定标准低于1999年的情况下,至2000年11月节幅达15.99%。不论是机关的干部,还是车间的职工,都能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请消假制度和各项规章,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职工士气旺盛,意气奋发,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吃大锅饭的现象很快消失。

为了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机关办事机构,彻底解决机关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公司分两次对机关机构、岗位、人员进行合并、压缩、调整,使机关行政机构由原来23个精减为11个,压缩了机关和非生产岗位冗员170多人,随后将这些人员全部充实到一线生产车间,压缩了经费支出,提高了办事效率,缓解了市场需求和生产紧张的矛盾。

产品质量是市场的通行证,西凤人最注重质量,西凤人抓质量,你不服不行。

西凤人把强化质量教育,树立质量兴企的思想作为深化质量管理的首要战略决策,在公司大树特树“质量就是牌子,牌子就是效益”的观念,经常性地开展质量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和广泛的质量管理培训。并以质量职责和质量指标为主,制定了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有奖有罚,注重思想教育和质量意识的提高,使公司上下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以优质为荣的良好风气。

西凤人抓质量,不仅仅表现在提高职工的思想意识上,更为重要的是贯穿于生产过程之中。首先他们以工艺纪律为突破口,狠抓现场管理这个牛鼻子;其次,严明纪律,把生产、管理的着眼点转移到管不良品上来,并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大力开展降低不良品损失活动;再次,强化检测职能,严把检验关。企业从原料进厂到每一道生产工序,每一个中间品,每种产品转送出厂,都制订了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建立了5道关卡、18道防线,做到管理有标准、操作有规程、考核有依据。西凤人有一支高素质的内审员队伍,严格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定办事,并通过不定期开展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使产品、工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公司班子成员抓质量敢叫真,质量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铁面无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从而使抓质量工作警示作用强,成效显著。制度有了保障,软件到位了,公司还是不满足,他们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投入,将许多由人工控制的过程,变为机械和自动化控制,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5月份公司质量体系和主导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方圆委质量标志认证复审,并获得了体系认证书和产品认证证书,从而使“西凤”的质量管理工作又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试金石,觉醒后的老陕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水平,让人刮目相看

过去,西凤酒产品结构单调,吃过市场的亏。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这是咱老陕的性格。1999年10月8日公司成立后,以白酒专家董事长李大信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首先将调整结构,开发市场提到议事日程。他们在搞好凤香型产品的基础上,深入市场,开拓创新,推出了凤兼浓香型和浓香型三合一的凤兼浓兼酱香型等香型产品。2000年元月初,他们首先推出了45度凤浓酱西凤酒和57度凤香型西凤酒,三、四月份又陆续推出28度、32度、38度、45度、50度西凤“大酒海”系列低档产品,同时还对部分产品的包装进行了改进,并推出45度特制精品的第二代新包装。九月份再次推出老字号系列低档产品38度、48度、50度及精品45度浓香型产品。

这些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学结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而先后推出的不同档次、不同包装的西凤系列酒,从数量品种上和质量品味上都实现了公司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凤兼浓香型新产品集凤香型和浓香型的优点于一身,“香气浓郁、绵柔协调、味长尾净、风味独特”。而凤浓酱香型西凤酒则“具有自然舒适的凤浓酱复合香气,绵甜柔顺,诸味协调”更成为全国第一个汇聚三种香型的创新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赞誉,使老牌名酒在人们心中有了更美的感觉和全新的形象。

调整结构,大见成效,“西凤”没有善此罢休,他们又紧紧把握市场,咬住销售工作不放松。公司在原有销售制度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将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项费用与其本人的销售成绩直接挂钩,有效地调动了业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2000年初他们成立了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销售公司,加强宝鸡市场,同时大抓销售网络建设,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并狠抓了终端市场。截止11月份省外市场销售7000万元,省内市场更为乐观。

随着销售工作的发展,西凤酒市场货源告急,成品酒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为适应白酒需求向多元化发展,确保市场需求,公司领导当机立断,及时调整生产思路,在坚持以销定产的同时,加大了成品酒的生产力度。自2000年10月份开始,对成一成二车间增加了班次,使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到11月底,共生产西凤系列成品酒近千吨,为销售旺季的到来准备了充足的库存。

随着产品结构调整战略的深化,饮料酒库存减少,在此情况下公司领导高瞻远瞩着眼于长远和未来,集体决策,相继恢复了制曲、制酒生产,截止2000年11月份共生产成品曲1528吨,制酒车间破窖出酒率42.2%,这是历年制酒破窖没有出现过的高出酒率,实现了公司组建后制酒生产的开门红。制酒一车间在浓香调味酒生产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采用双轮底工艺,使浓香调味酒的质量和产量自投产后一直稳定提高,到2000年11月底生产浓香型饮料酒164吨。

为尽快解决生产设备,勾兑设备等硬件矛盾,公司又及时决策,投入奖金564元。更新改造了原有生产线,新安装了一条自动灌装机,在保证原有设备提高机械效率的前提下,适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不但保障市场供应,增加了企业效率,而且为企业的再度发展增加了后劲。

名牌就是名牌,“西凤”再度出山,尽显王者风范。

将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西凤人昔日的失落,虽有几份无奈,但谁又敢否定他重拳出击的力量。

卧薪尝胆,今日的“西凤”仍是辉煌时期的那个“西凤”。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日的“西凤”不仅仅是辉煌时期的那个西凤。今日的“西凤”再度出山,尽显王者风范。

说一千,道一万,说的再好,也不如“西凤”人做的好。让我们用“西凤”人创造的辉煌业绩来说话吧:

2000年截止11月底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迎接挑战,西凤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新一届领导班子很清醒,既然企业选择的是追求卓越,那么必须要有新的涅槃。

展望未来,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进程中,西凤企业新的机制运行良好,企业发展正呈现着一片勃然向上的生机。

我们采访刘敏总经理时,他仍认为:目前西凤尚处在恢复时期,需要恢复市场,更需恢复企业实力。这体现的是西凤领导人的一种沉稳、自信和魅力,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西凤企业将会是何等的宏大和辉煌!

目前,西凤人未来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那就是利用五年时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企业利润翻一番,不断缩小和兄弟企业的差距,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要去实现它,思维敏捷十分健谈的总经理刘敏目光中充满着坚强和自信,流露出了企业家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调整产品结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西凤未来要解决产品差异性小、周期性强、价格定位优势不明显等矛盾,要朝两头发展,发展10元以下和50元以上的产品,要开辟新市场。

开发市场西凤首先要做强,强是第一位。国有企业急于做大反而易小。白酒行业市场还很大,对每个品牌来讲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那么大的蛋糕,谁的手快,谁分的蛋糕就多一些。比速度,比效益,市场应变必须快。

售后服务,既要做销售业务员,也要做市场服务员,企业形象宣传员,市场信息反馈员。扩大销售市场,培养重点客户,对有实力、有网络、信誉好的客户重点扶持,同时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尾声

企业发展了,职工工资奖金增加了,这不是西凤人最终的追求目标。唯有不断生产名牌和发展名牌,不断追求卓越才是“西凤”这个企业永恒的主题和战略。今天,“西凤”正为此而拼搏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凤”有自己精明能干的领导者,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坚信未来的“西凤”一定会更加强大、更加灿烂辉煌!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酒荣誉金榜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1/2001011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1/11/29534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