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的建设工地以及由陕西国有建筑企业在外地承建的工程,究竟有多少农民工在配合施工?记者初步调查约有30多万。
为了得出这一数据,我走访了三个地市和省上的劳务管理部门,获悉西安市进城务工的总人数为30万人,其中在成建制的建筑单位打工的约17万人(占到务工总人数的57%);宝鸡市进城务工者有3.5万人,其中建筑行业有1.2万人(占到务工总人数的34%);咸阳市进城务工者3万人,建筑行业有2万人(约占67%)。把如上数字相加,仅西安、宝鸡、咸阳3市的建筑民工就达20.2万人。在省劳动厅劳务交流指导中心,记者了解到如下一组数字:本省农民在省内进城打工的有90万人(不算出省务工的110万民工),外省来陕打工的31万人。二者相加,在陕西打工的省内外劳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121万人。就按30%干建筑的比例推算,陕西建筑民工的总人数就达36.3万人。
在西安郊区国家投资十二亿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工地,记者就此采访总承包单位的负责人时,回答是民工能占到施工总人数的50%。再深入到各个工程的项目经理部了解时,有的说农民工能占到百分之五六十,有的说能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记者熟悉的一个建筑公司的工会主席透露:工程上民工已占到90%,正式职工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干活现在全靠民工。最近,记者就陕西建设行业的从业人数走访了省建设厅有关部门,得知全省等级内建筑企业1700多家,从业人员75万。我们姑且按农民工占建筑从业人员50%的保守数字推算,全省等级内建筑企业配合施工的民工人数为37.5万。
这30多万离开黄土地的乡里人,是怎样发展成为一支支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排头兵与建设企业不可缺少的劳务资源呢?不少民工和包工头对记者说:“是国有建筑企业培养了我们。”事实上,目前活跃在省内的几支较有知名度的民工队的骨干,多数是从干普工开始,在国有企业的大工程中锻炼出来的。就拿报道之一中提到的四川民工头陈美洲来说,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他还是个跟着某省建公司干普工的“小娃民工”。七年后记者到珠海机场采访时,22岁的他已成为带领上百名民工弟兄分项承担主体建筑施工的“包工头”。
“能吃苦,队伍年轻,在技术和装备上都有一定的实力。”这是不少国有建筑单位管理人员对民工队的评价。记者采访过的几十支民工队,人员结构上基本上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工程任务紧时,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也不在话下。西安、咸阳等地都有一批干主体施工的民工队,人数三五十、一二百、上千人不等,不少民工队都是木模工、钢筋工、混凝土工各工种的人员齐全,分项干十多层楼房的主体施工已成了家常便饭,不少民工队还是跨市区同时在几个工地揽工程。秦岭深处的西(安)南(京)铁路的好多工地,都有搞隧道开挖单项承包的南方民工队。他们不但能打眼放炮,而且有自己的装载机、挖掘机、空压机、运料车,有的固定资产达一二百万元。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过去打工的建筑民工,多是本村、乡当结伙外出,也有兄弟、亲戚、朋友抱成团进城的。近年来大批国有下岗职工、企业管理人员进入了民工建筑队,好多有远见的老板也将部分骨干送出去短期培训。人员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变化,使许多民工头参照了国有建筑企业的正规管理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的还实行了股份制,逐渐朝着专业化劳务承包企业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