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陕西建筑行业精彩纷呈,英雄辈出。其中有这样一支队伍,多年来,他们始终以质量为本,以信誉打天下,出手非同凡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近两三年间,他们在项目经理沈兰康的领导下,搏击市场,锐意进取,拼搏奉献,连续创下了许多国家和省重点工程的辉煌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这支队伍正是——陕建七公司三分公司第三项目部。
第三项目部是陕七建麾下的一支神兵,谈起它辉煌的业绩,总离不开其经理沈兰康,这里就让我们先从沈兰康说起。
拼搏实干的带头人
1981年7月,一名刚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陕南小伙子来到了陕建七公司报到上班,单位分配他到施工一线见习锻炼,他吃苦耐劳,不仅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天生聪颖,加上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从一名见习生做起,到技术员主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项目经理。
他就是陕七建三分公司经理兼第三项目部经理沈兰康。
第一次担当重任,承担的是西北林学院教学实验楼工程施工,他凭着一腔的热情,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闯劲,使这个杨凌的标志性工程拔地而起,该工程不但被评为优良工程,而且由于他突出的业绩和贡献,被提拔为工程处副主任,这一年他年仅28岁。此后,他又南下广东指挥施工,创出了珠海国际机场候机楼工程(当时亚洲第一大机场)等辉煌业绩。
1998年4月省人民医院门诊楼工程建设任务又落在沈兰康肩上。他精心组织,日夜奋战,1999年5月,竣工创优。他征尘未洗,又带领项目部马不停蹄,投身到陕西省重点工程——杨凌水运中心终点塔工程建设中。这个工程技术复杂,工期十分紧迫,特别是基础工程要在水下作业,施工难度很大,此前几家建筑单位来现场考察,都望而却步,在此紧急情况下为确保四城会赛场按期投入使用,省建设厅、省计委直接点名叫省建七公司上,沈兰康及其第三项目部主动扛起了这副重担。这时离城运会召开只剩下四个多月,这个时间,按正常情况,完成任务根本不可能。但是为了确保“四城会”的胜利召开,为了不辜负省长程安东等领导的殷切期望,第三项目部身后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沈兰康不辱使命,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政治责任感,带领第三项目部三十多名职工进驻工地,展开决战,他们战高温,斗雨天、设围堰、堵流沙,硬是是从泥里、水里抢出了垫层和基础砼梁。为了不影响工期,沈兰康日夜坚守在工地上,指挥作业生产。当时正值七月,白天的河滩地热浪逼人,晚上蚊叮虫咬,条件十分艰苦,他和职工同甘共苦,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极度的劳累,他病倒了,打完吊针不停又从医疗所来到工地,人们见他胳膊上的针眼还往外渗着血。施工中有两个沉井钢圈下不到位直接影响下道工序,他便脱掉衣服亲自下到水里掏石头,组织抢挖。就是这样,带领大家顽强地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斗,最终向“四城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陕七建及全省人民争了光。
1999年9月,又一个历史性的重担——杨凌国际会展中心B、C段的施工任务落在了第三项目部的身上。这是一项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集圆弧梁、斜梁、主射梁、斜屋面错综交叉于一体,建筑结构复杂,技术要求十分高,工期要求十分紧,沈兰康及其第三项目部按照创“鲁班奖”工程和省级文明工地的高标准,快节奏的全面展开了工作。在具体的施工中,项目经理沈兰康率先垂范,经常奔波于西安宝鸡之间,请教解决施工问题和技术难关,在工地上一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即使大年初一也不休息奋战在工地上。该工程建设在沈兰康的带领下日新月异、进展顺利,2000年3月份实现顺利封顶,当时进度之快,质量之好,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严管理 带出优秀项目部
“精、严、细”,这是沈兰康经理在项目管理上对项目部经常的工作提醒和要求。为此,沈兰康不但自我严格要求,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教育管理人员和职工人人规范行为,发挥个人潜能,形成了“励精图治,恪勤努力”的管理群体。具体为:“精”,就是精于业务:项目部管理人员严格按照ISO9002贯标认证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尽职尽责干好业务工作。同时,沈兰康身体力行努力做好“传、帮、带”,使项目部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几位专业工长,项目副经理等分别在各自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发挥了很好的骨干作用。“严”,就是严格要求:全力培养过硬的队伍作风。项目部在沈兰康的主持下制定了70多项管理制度,从施工作业、后勤生活到科室管理都有严格的规定,干部、工人都认真遵守。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处罚一视同仁不讲情面,在他大力支持下,工会抓劳动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推行“施工安全群防群治”。“细”,就是细化管理,讲求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施工中沈兰康定期带领施工人员检查工程质量,亲手测量产品几何尺寸,并对于不附合规范要求坚决整改。在他的影响下,从作业层到管理层,人人精心操作,规范验收,每道工序质量绝不马虎。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质量,沈兰康经理在工作中十分重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大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以会展中心工地施工为例,工程设计了十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其中有七项为三项目部采用。收益十分明显,不但保证了质量,也提高了工效。也练就和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运中心终点塔施工中,沈兰康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题攻关,研究施工方法,先后实施了围堰抗塌方,抢基础方案等多项作业方案,均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塔顶天鹅造型的吊塔焊接施工等关键环节,沈兰康吃住在工地,呕心沥血指导作业,致使总重达38吨,悬挑出26米的钢结构一次吊装成功。这些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不但确保了质量,也抢出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沈兰康及班子成员不仅要求制度落实,更注重以人为本,他们抓思想教育,抓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施工队伍。在项目上、沈兰康支持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在重大决策时坚持向职工大会报告,虚心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他十分注重关心职工疾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并一次投资三万元,为职工配置安全带、安全网及漏电保护器等安全生产防护设施。
除此,他们又加大了改革力度,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两层分离和劳务领包的办法,使人的作用和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精兵强将 共铸辉煌
近两年来,不论是在省人民医院工程、还是杨凌水上运动中心终点塔工程及会展中心施工中,沈兰康一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管理才能,一方面他以身作则为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多少次他吃住在工地、有多少天他工作通宵达旦,有多少回施工难关时留下他的身影,有多少……人们已经很难记清了。在他的带领和忘我精神的感召下,省建七公司三分公司第三项目部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忘我工作,广大职工干部、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在杨凌水上运动中心终点塔工程中、基础施工中,职工们冒着大雨连续20多天浸泡在水中作业也不叫苦不叫累。杨凌国际会展中心工程,由于工期紧、周转科一次性投入量大,材料人员不辞辛劳到省内外22家租赁单位联系,一月时间就将1800吨钢管、30万扣件运进现场。在工地竖起了倒计时牌,立体交叉作业。为保证工期,项目部流水昼夜施工,从开工到竣工没有休过星期天等节假日,其中有许多同志累病了,午休间隙挂吊针后,仍坚持在工作岗位。
有付出必有收获。三分司第三项目部在沈兰康带领下,工程屡屡提前交付使用,省人民医院门诊楼18000平方米施工任务仅一年零一月时间实现竣工,经省质检总站验收得分96分,被评为省优工程。杨凌水运中心终点塔工程奋战110天建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城会”组委会、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贡献奖”,其项目班子被总公司评为“四城会”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其项目经理沈兰康被评为“四城会”建设工程项目先进个人。省重点信誉工程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不仅确保11月5日投入了使用,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将第三项目部作为模范施工典型,召开了“文明工地建设现场会”,“施工生产现场会”“职工后勤生活现场会”等各种会议,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慕名参观者更是络驿不绝。
(赵一扶 黄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