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送走龙年迎来蛇年之时,恰逢不少企业或承包期届满或转换机制。一大批当年在招标竞争,或在民主选举中“中举”的经营者们,曾面对“臣民”立下“宏誓大愿”——任期内实现产值多少多少,利润几何几何,办实事几件几件……因此赢得过掌声和信任票。时过境迁,“公仆”们当年“就职演说”时的风韵犹存。“主人”们对“父母官”的许诺也念念不忘,如数家珍,记忆犹新。
任期届满,绝大多数经营者以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大多能成为下一轮的承包人;也有一部分经营者“败走麦城”。还有部分饭碗不错的承包者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再愿意担当重负而独自“下海”;亦或成为他企股东。按照常规,走也行,留也罢,都要接受发包方或控股部门的审计考核来兑现奖惩。这些都是有“约”在先的。
笔者不敢苟同的是,这些审计考核一类的卸任善后工作,往往是在几个部门或几个人之间的小圈子内进行的,远不如上任时那样公开,那样动作大;有的甚至暗箱操作,一拖数月成年,最后不了了之或一走了之。职工(股民)对其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往往不太放心。以笔者拙见,不妨让卸任者再来一次“卸任演说”。请审计者或控股者到场,面对职工或股民,言不必多,就说说上任时提出的目标实现了多少,未完成的原因、责任及如何处罚。权且算作个交代。
“卸任演说”并非难事。对那些政绩卓著的经营者尤为容易。但对政绩平庸者无疑又是个伤脑筋的事。然而。有头无尾之事不是更加降低了包保经营本身的价值吗?尤其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企,职工(股民)大多着重的也是这种“卸任演说”式的经营效果。 ■李兵